一戰(zhàn)后,埃及的民族獨立運動風起云涌,迫于壓力,英國于1922年同意埃及“有條件獨立”,而這個條件就是保證英國對運河的絕對控制。
英國為此駐兵埃及,在專門劃出的運河區(qū)駐防,他們保護的是英國通往海外殖民地間的咽喉要道。大英帝國像一個總也斷不了奶的老嬰兒,通過這條生命線吸吮著來自遙遠殖民地的乳汁。身為老牌殖民者,英國人太清楚蘇伊士運河的戰(zhàn)略和經(jīng)濟價值了。在遍布世界各地的殖民地中,如果問英國人對哪一塊更為青睞,那埃及絕不在印度之下。
1936年,英國與埃及簽訂有效期為20年的英埃條約,條約規(guī)定:英國終止對埃及的軍事占領(lǐng),但仍保留一萬人駐軍,保留亞歷山大港海軍基地;一旦發(fā)生戰(zhàn)爭,埃及需向英國無條件提供港口、機場及交通、通訊等工具。這顯然是一個不平等條約,但從后來的歷史看,英國人還是頗有遠見的。幾年后二戰(zhàn)爆發(fā),英國與德國果真為爭奪蘇伊士運河在埃及展開殊死搏斗,取得阿拉曼戰(zhàn)役勝利后,英國人總算有驚無險,仍將蘇伊士運河牢牢控制在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