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茲·約瑟夫·海頓Franz Joseph Haydn (1732-1809)著名的奧地利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的最早期代表。
寫了十二部《倫敦交響樂》,是他一生中最優(yōu)秀的作品,從此名震全歐。海頓還是現德國國歌的作者。
簡單的列出交響樂歷史上幾個有貢獻的音樂家求高手給解答
弗朗茲·約瑟夫·海頓Franz Joseph Haydn (1732-1809)著名的奧地利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的最早期代表。
寫了十二部《倫敦交響樂》,是他一生中最優(yōu)秀的作品,從此名震全歐。海頓還是現德國國歌的作者。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1840-1893)十九世紀偉大的俄羅斯作曲家、音樂教育家,被譽為偉大的俄羅斯音樂大師。他1840年5月7日出生于烏拉爾的伏特金斯克城,父親是一個冶金工廠的廠長兼工程師,母親愛好音樂,很會唱歌,也會彈琴,因此,他們家庭充滿了音樂氣氛。他自幼便已顯示出非凡的音樂才能,但是,家里的人卻從來沒有想到他將來會成為一個職業(yè)的音樂家----柴科夫斯基十歲時進彼得堡法律學校學習,但他仍利用課余時間繼續(xù)學習鋼琴,并時常去看歌劇。1859年他畢業(yè)后曾在司法部任職。在這段時間內,他一直抓緊學習音樂,參加社交性鋼琴演奏和創(chuàng)作活動。1862年柴科夫斯基進彼得堡音樂學院學習于他終于踏上接受真正的專業(yè)音樂教育的決定性道路。畢業(yè)后(1866年),應尼古拉·魯賓斯坦 的邀請,柴科夫斯基就任莫斯科音樂學院教授,歷時十一年之久。但他時常為這妨礙他的創(chuàng)作活動的枯燥的講課工作而感到苦惱,既使這樣,他還是創(chuàng)作出各種各樣的優(yōu)秀作品,其中包括最初的三部交響曲、交響詩《弗蘭契斯卡·達·利米尼》、幻想序曲《羅米歐與朱麗葉》、舞劇《天鵝湖》以及《第一鋼琴協(xié)奏曲》等。這是柴科夫斯基創(chuàng)作的第一個時期----1877年,柴科夫斯基的生活發(fā)生了重大的轉折。他當年結婚,快速仳離。這是他一生中精神最為痛苦的一年,他患了嚴重的神經衰弱癥,為此他辭去音樂學院的職務,并就此永遠結束了繁重的教學工作。此后,在1885年以前,他主要住在鄉(xiāng)下或到國外,多半在瑞士或意大利。這個期間,通過魯賓斯坦的介紹,他得到一位非常熱愛音樂和十分慷慨的富孀——梅克夫人的賞識和資助(1877-1890年),使他有可能就此專心從事音樂創(chuàng)作。同時,1877年開始,是柴科夫斯基的創(chuàng)作的極盛時期。他開始創(chuàng)作兩部天才的作品——歌劇《葉甫根尼·奧涅金》和他的成名作《第四交響曲》----這時候,俄國的現實生活進入反動的時期,革命的力量轉入地下活動,俄羅斯社會思想和俄羅斯藝術的一切進步的和民主的表現,都受到了殘酷的壓制。他在這個時期中的一些重要作品,反映了亞歷山大三世統(tǒng)治下的黑暗的反動時期的社會情緒——俄國人民,特別是俄國知識分子感到惶惑不安和不知所措的情緒,以及思索著祖國的命運和生活的意義的心境。但他并不是消極無為的,柴科夫斯基在扎記中曾說:“從完全聽從命運, 轉而對命運發(fā)生懷疑,最后決心通過斗爭克服悲慘的命運”,從而表現了他對生活是持肯定的態(tài)度----柴科夫斯基的晚年是他創(chuàng)作的頂峰時期。1888-1889年他訪問了德國、捷克、法國 和英國,與勃拉姆斯、格里格、德沃夏克、古諾、馬斯涅等結下了友誼。1891年他到美國作演出旅行,獲得很大成功。1893年6月,英國劍橋大學授予他名譽博士學位。在這 期間,他除了創(chuàng)作《葉甫根尼·奧涅金》、《第四交響曲》外,還創(chuàng)作了《第五交響曲》、 《曼弗里德交響曲》,歌劇《黑桃皇后》、《約蘭塔》,舞劇《睡舅人》、《胡桃夾子》;還 有《暴風雨》、《意大利隨想曲》、《一八一二年序曲》、《D大調小提琴協(xié)奏曲》、大提琴 《洛可可主題變奏曲》以及各種器樂重奏、鋼琴獨奏、聲樂浪漫曲等,幾平涉獵所有體裁。特別是他在1893年夏天寫出的《第六(悲愴)交響曲》,是他的絕筆之作,同年10月16日由作者在彼得堡親自指揮這部作品的第一次演出。不料,10月2I日他意外地感染了霍亂病,于10月25日不幸與世長辭----柴科夫斯基是總結全歐洲音樂發(fā)展的整個時代的一位偉大的世界規(guī)模的俄羅斯人。他建立了自己宏大的交響音樂體系,它不同于貝多芬的體系,而是以俄羅斯風格概括了貝多芬之后的交響音樂的許多發(fā)展,這使他成為交響音樂方面登峰造極的人物之一。他的音樂是俄羅斯文化在藝術領域內的最高成就之一。柴科夫斯基也是我國人民所熟悉和熱愛的西歐作曲家之一。 柴科夫斯基一生共寫了七部交響曲,其中《g小調第一交響曲》是他的交響樂體裁的處女作,是一部真正的俄羅斯交響曲,其特征是著重于心理描寫、充滿愛國主義的抒情情調。這部交響曲也是人們理解他的交響樂作品的人門階梯和“門徑”----柴科夫斯基曾說:“我全心全意地渴望我的音樂傳播開去,渴望有更多的人喜歡它,會從這望面得到安慰和支持”。歷史上有過許多音樂家,對于他們的才能,專業(yè)音樂工作者給予的評價比一般聽眾安分的多,但是柴科夫斯基所一貫追求的——只是他的音樂 使更多人被感動,為大多數人所喜愛,這個愿望在他生前就已經實現了。柴科夫斯基的知音,不只是專業(yè)音樂工作者,而且還有廣大的無名聽眾。他的音樂力求用最直接的抒 發(fā)個人感情的方式,來表達最有普遍意義的東西,他以大家都能理解的音樂語言組織出 一層生活中的詩意和人類感情中風流迷人的成份,因而能觸動人們的心靈?!秅小調第一交響曲》就是這樣一部作品.--------------------------------------------------------------------------------[相關評論] 該信息當前沒有評論
弗朗茲·約瑟夫·海頓 Franz Joseph Haydn (1732-1809)著名的奧地利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的最早期代表。寫了十二部《倫敦交響樂》,是他一生中最優(yōu)秀的作品,從此名震全歐。海頓還是現德國國歌的作者。 回答者:常春藤000 - 經理 四級 5-28 17:11約翰奈斯·勃拉姆斯 (1833-1897)德國十九世紀后半葉最卓越的、古典樂派最后的一位作曲家。 1833年5月7日勃拉姆斯生于漢堡一個職業(yè)樂師的家庭里。他童年生活十分貧困,十三歲便在酒店里為舞會彈伴奏,在劇院幫助父親演奏。
1、斯卡拉蒂——意大利那不勒斯的作曲家斯卡拉蒂在自己的作品中為序曲奠定了“快板一慢板一快板(舞曲風格)”這樣一種三段體式, 給后來的交響樂的樂章格式建立了最基本的格式。
2、海頓——古典交響樂是在奧地利作曲家海頓手上奠定基礎的,他創(chuàng)作了104部交響樂,有“交響樂之父”的稱號。
3、莫扎特——莫扎特的交響曲清麗流暢,結構清晰,配器注意音色效果,對后世交響曲創(chuàng)作有很大的影響。
4、貝多芬——貝多芬是古典交響樂的革新者,他是一位繼往開來的偉人,他集中了古典主義音樂的精華,開創(chuàng)了浪漫主義的先聲。16-17世紀,交響樂被用來稱呼歌劇和清唱劇中的序曲和間奏曲,這時聲樂已經被排除在了交響樂的概念以外,“交響樂”從此成為了一種純粹的器樂曲。18世紀初,序曲和間奏曲開始脫離歌劇開始在音樂會上單獨演奏。這對交響樂的發(fā)展起了重要的作用,意大利那不勒斯的作曲家斯卡拉蒂在自己的作品中為序曲奠定了“快板一慢板一快板(舞曲風格)”這樣一種三段體式, 給后來的交響樂的樂章格式建立了最基本的格式。18世紀下半葉,德國的曼海姆樂派在序曲的創(chuàng)作中開創(chuàng)了主調音樂的手法,提高了樂器的表現能力和音樂的戲劇性。并在三段式序曲的基礎上增加了快板的終曲。這樣,就形成了四樂章器樂套曲的雛形。后來的三位音樂大師把古典交響樂發(fā)展到了最成熟的階段,他們是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這三位大師把維也納樂派和古典主義發(fā)展到了顛峰的狀態(tài)。也使得交響樂進入了自己的黃金時期,貝多芬更是把交響樂的內涵和思想性發(fā)展到了一個新的境界,現代意義上的交響樂概念就在這個時期形成了。之后歐洲的浪漫主義作曲家們在繼承了古典主義的精華后,將交響樂的內容、形、樂隊編制,乃至于標題,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創(chuàng)新。在這個時期,交響樂的形式更為自由,色彩更加豐富,表現手法也更多種多樣。進入20世紀后,交響樂仍然在不停的發(fā)展著,越來越多的新元素被添加到交響樂中。氣勢恢弘,感情細膩,表現力無限豐富的交響樂仍然擁有大量堅定的愛好者。交響樂發(fā)展概況交響樂最早發(fā)端于歐洲。在古希臘語中,“交響樂”一詞解釋為“數音同時和鳴”,它的范疇在18世紀前是比較含混的,例如意大利歌劇序曲和某些舞曲前的獨立性序奏,都可稱之為“交響曲”。我們現在所說的交響樂或交響音樂,主要指音樂會上演出的多樂章的交響曲,以及交響詩、協(xié)奏曲、組曲、音樂會序曲、歌劇序曲和舞劇音樂等。16世紀以前,歐洲的器樂長期附從于聲樂而沒有得到獨立的發(fā)展。從16世紀開始,隨著樂器制作技術的提高,特別是歌劇的興起,17世紀的管弦樂創(chuàng)作有了明顯的進步,產生了古典組曲、大協(xié)奏曲、序曲、幻想曲、賦格曲等體裁。巴赫把這些還未定型的體裁加以改造,使之臻于完美,為近代音樂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因此而被尊為近代音樂之父。18世紀下半葉,在啟蒙運動影響下,歐洲音樂發(fā)展到一個重要階段,即所謂古典主義時期。古典樂派崇尚理性,追求形式結構的嚴謹,達到純凈的美感與平衡。海頓創(chuàng)作了一百多首交響曲,交響曲這一音樂體裁,就是以海頓所創(chuàng)作的交響曲作品為標志而逐漸形成的,他確定了四樂章交響曲的規(guī)范形式和雙管制樂隊體制,展示了多樣化的主題發(fā)展手法,從而被譽為“交響樂之父”。莫扎特的交響曲清麗流暢,結構清晰,配器注意音色效果,對后世交響曲創(chuàng)作有很大的影響。貝多芬在作品中強烈地反映出新興資產階級反封建的要求和愿望,極大地擴展了交響曲的思想內容,使之成為直接反映社會變革的重要體裁。他是一位繼往開來的偉人,他集中了古典主義音樂的精華,開創(chuàng)了浪漫主義的先聲。浪漫主義是產生于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文藝思潮,它是古典主義的發(fā)展,也是古典主義的否定。浪漫主義音樂形成于19世紀20年代。其主要特征是注重個人感情的表達,音樂自由奔放,形式較少拘束。舒伯特、門德爾松、舒曼、布魯克納、勃拉姆斯等人繼承古典派的傳統(tǒng),在浪漫主義文藝思潮影響下寫了一批洋溢著浪漫主義詩情畫意的交響曲。韋伯、羅西尼、威爾第、比捷等作曲家,尤其是瓦格納,擴大了歌劇中管弦樂的表現力,把歌劇變?yōu)楹甏蟮膽騽』摹敖豁懬?。柏遼茲等的交響曲,李斯特、弗朗克和圣—桑的交響詩,比捷和馬斯內等的樂隊組曲,門德爾松、肖邦、勃拉姆斯和帕格尼尼的協(xié)奏曲,約翰·施特勞斯的圓舞曲……真是五彩繽紛,絢麗奪目。作為浪漫主義的一個分支,各國民族樂派也大顯身手,斯美塔那、德沃夏克、柴科夫斯基、里姆斯基—柯薩科夫、格里格、西貝柳斯等人的交響音樂也顯示了可貴的民族特色,使整個浪漫時期的創(chuàng)作顯得更加多彩多姿。進入20世紀以后,馬勒、理查·施特勞斯、拉赫瑪尼諾夫、埃爾加、沃恩·威廉斯等后浪漫主義作曲家譜寫了浪漫主義音樂文化的尾聲,同時也為新時期音樂的出現作了準備。西方出現了各種現代主義音樂流派,影響最大的是德彪西的印象主義,斯特拉文斯基、興德米特的新古典主義,以勛伯格為代表的新維也納樂派的表現主義等,給世界交響音樂創(chuàng)作造成紛繁復雜的局面。前蘇聯(lián)作曲家普羅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維奇的創(chuàng)作別具一格,法國的拉威爾,西班牙的德·法雅,英國的布里頓,匈牙利的巴托克,美國的艾夫斯等人的交響音樂創(chuàng)作也都頗具影響。交響樂發(fā)展概況品味交響樂——巴羅克風格◆ 維伐爾第《四季》套曲◆ 亨德爾g小調第六首大協(xié)奏曲◆ 巴赫第四《勃蘭登堡》協(xié)奏曲品味交響樂——古典樂派◆ 海頓第九十四交響曲(《驚奇》)第一百交響曲(《軍隊》)◆莫扎特第四十一交響曲(《朱必特》)第三小提琴協(xié)奏曲第二十三鋼琴協(xié)奏曲歌劇《費加羅的婚姻》序曲◆ 貝多芬第三交響曲(《英雄》)第五交響曲(《命運》) 第六交響曲(《田園》)第九交響曲(《合唱》)D大調小提琴協(xié)奏曲第五鋼琴協(xié)奏曲《埃格蒙特》序曲品味交響樂——浪漫樂派◆ 帕格尼尼第一小提琴協(xié)奏曲◆ 舒伯特第八交響曲(《未完成》)《羅莎蒙德》序曲◆柏遼茲《幻想》交響曲《羅馬狂歡節(jié)》序曲◆ 門德爾松—巴托爾迪第四交響曲(《意大利》)e小調小提琴協(xié)奏曲◆ 舒曼第四交響曲a小調鋼琴協(xié)奏曲◆ 瓦格納歌劇《唐豪塞》序曲歌劇《羅恩格林》前奏曲及第三幕前奏曲◆ 勃拉姆斯第四交響曲D大調小提琴協(xié)奏曲◆ 圣—桑交響詩《骷髏之舞》(《死神之舞》)《動物狂歡節(jié)》組曲◆ 比捷C大調交響曲歌劇《卡門》組曲品味交響樂——民族樂派◆ 格林卡《卡瑪林斯卡亞》幻想曲歌劇《魯斯蘭與柳德米拉》序曲◆ 肖邦第一鋼琴協(xié)奏曲◆ 李斯特第二鋼琴協(xié)奏曲◆ 莫素爾斯基展覽會上的圖畫◆ 柴科夫斯基笫四交響曲笫六交響曲(《悲愴》)《一八一二年》莊嚴序曲舞劇《天鵝湖》組曲舞劇《胡桃夾子》組曲D大調小提琴協(xié)奏曲笫一鋼琴協(xié)奏曲意大利隨想曲◆ 德沃夏克第九交響曲《新世界》b小調大提琴協(xié)奏曲◆ 格里格《彼爾 金特》第一組曲a小調鋼琴協(xié)奏曲◆ 里姆斯基—柯薩科夫舍赫拉查德西班牙隨想曲品味交響樂——印象派及其他◆ 馬勒第二交響曲(《復活》)大地之歌◆ 德彪西三幅交響素描《?!方豁懭郛嫛兑骨非白嗲赌辽裎绾蟆贰衾宅斈嶂Z夫第二交響曲第二鋼琴協(xié)奏曲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 勛伯格五首管弦樂曲◆ 拉威爾《西班牙》狂想曲波萊羅舞曲◆ 雷斯庇基交響詩《羅馬的噴泉》交響詩《羅馬的松樹》◆ 普羅科菲耶夫第一交響曲《古典》交響童話《彼得與狼》第二小提琴協(xié)奏曲◆ 肖斯塔科維奇第五交響曲
約翰奈斯·勃拉姆斯 (1833-1897)德國十九世紀后半葉最卓越的、古典樂派最后的一位作曲家。 1833年5月7日勃拉姆斯生于漢堡一個職業(yè)樂師的家庭里。他童年生活十分貧困,十三歲便在酒店里為舞會彈伴奏,在劇院幫助父親演奏。與此同時,為了多得報酬,他還寫了不少沙龍音樂作品,包括多種舞曲、進行曲和管弦樂曲改編曲等。他曾從師戈賽爾、馬克遜學習鋼琴,一生中交游頗廣,尤其得到舒曼夫婦及約·阿希姆的賞識與支持。他是創(chuàng)作與演奏并重的作曲家。但他沒有進過音樂學校,靠他自己的勤奮好學、他的卓越才能和對自己所獻身的事業(yè)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覺悟。他的成熟的作品證明了他掌握著登峰造極的藝術技巧和才華。他的作品兼有古典手法和浪漫精神,極少采用標題。交響曲作品中模仿貝多芬的氣勢宏大、筆法工細、情緒變化多端、時有牧歌氣息的流露,而仍帶有自己的特點。他重視奧地利民歌,曾作有九十余首改編曲。所作形式繁多的重奏曲,提高了室內樂的地位。此外,他還作有二百余首歌曲、四部交響曲、一批鋼琴小品與主題變奏曲、協(xié)奏曲,其中以《D大凋小提琴協(xié)奏曲》、《a小調小提琴、大提琴雙協(xié)奏曲》最為著名。六十年代,他定居維也納,把當時歐洲這個音樂中心作為他的第二故鄉(xiāng)。l897年4月3日在維也納逝世。 布魯赫 Max Bruch (1838.1.6~1920.10.2) Bruch,Max 布魯赫,馬克斯(1838—1920) 猶太裔德國作曲家。學于波恩和科隆,1858至1861年在波恩和科隆授課。1867至1870年任施瓦茨堡-宗德斯豪森親王的樂正。1880年任英國利物浦愛樂協(xié)會音樂指導,1883至1890年任布雷斯勞樂隊聯(lián)合會音樂指導。1892至1910年在柏林高等學校任作曲教師。作品有交響曲三部,小提琴協(xié)奏曲三首(其中第一首g小調op.26至今仍是最流行的小提琴曲目之一),歌劇多部,輕歌劇一部,合唱曲(包括康塔塔《奧德賽》)及室內樂。供大提琴及樂隊用的希伯來旋律《科爾尼德萊》(op.47)極為著名。【摘自《外國音樂辭典》】布魯赫 Bruch,Max(1838.1.6~1920.10.2) 德國作曲家,主要以小提琴協(xié)奏曲而知名。14歲時寫了一部交響曲,因而獲獎學金得以在科隆學習。第一部歌劇《戲謔、詭計和報復》(取材于歌德劇本)于1858年首演。曾在德國多處指揮管弦樂隊與合唱團。作有大量合唱及管弦樂作品,如《美麗的海倫》(1867)和《奧德賽》(1872),為19世紀末德國合唱團體最喜愛演出的作品。由于缺乏大型作品的思想深度和獨創(chuàng)性,這些作品未能流傳。只有他的g小調第一小提琴協(xié)奏曲在小提琴曲目中占有穩(wěn)固的地位芬蘭最偉大的作曲家西貝柳斯(Jean Sibelius 詹·西貝流斯,1865-1957)早年在赫爾辛基學法律,后改學音樂,并到柏林、維也納深造,在古典大師們的音樂基礎上,逐漸形成了一種與19世紀音樂迥然不同的個人獨特風格。西貝流斯的音樂作品具有十分強烈的芬蘭民族氣息,是芬蘭民族樂派的首領,有“芬蘭民族之魂”的稱號。1892年他取材于芬蘭民族史詩《卡勒瓦拉》,創(chuàng)作了音詩《古勒沃》,上演獲得成功,被譽為“一個革命性的前奏”,從而也奠定了西貝流斯作為芬蘭最有才華的作曲家的基礎。當他的《勒明蓋寧》組曲公演后,芬蘭皇家議會決定給他兩千馬克年俸,以減輕他的教學負擔全力投入創(chuàng)作。1899年寫出的音詩《芬蘭頌》,是芬蘭反抗俄羅斯專制政體奴役、爭取祖國自由斗爭的杰出典范。雖然西貝流斯是芬蘭民族樂派的奠基者,但他的創(chuàng)作不直接引用民間曲調,而是將芬蘭的音樂和民間詩歌的音調、和聲與節(jié)奏以及古代民間說唱藝人的演奏傳統(tǒng)手法加以再創(chuàng)造。他的作品主題鮮明,其中寬廣的詠唱常帶有頌歌的氣質。由于西貝流斯對芬蘭民族音樂的貢獻,使他獲得了極高的榮譽。很多街道和公園以他的名字命名,就連赫爾辛基音樂學院也改名為西貝流斯學院;自1950年他八十五歲誕辰起,每年6月舉行“西貝流斯音樂周”。西貝流斯最著名的作品有:7部交響曲,交響詩《芬蘭頌》、《英雄傳奇》和四首《卡萊瓦拉傳奇》,兩部歌劇,小提琴協(xié)奏曲,《夜騎與日出》,《流浪詩人》,《大洋女神》,《塔皮奧拉》,莎士比亞《暴風雨》配樂,弦樂四重奏《親密的聲音》等。另外作有大量小提琴與鋼琴曲、大提琴與鋼琴曲,聲樂與鋼琴曲,合唱曲。代表作:交響詩《芬蘭頌》。D小調小提琴協(xié)奏曲(op47)1 D小調小提琴協(xié)奏曲(op47)2 D小調小提琴協(xié)奏曲(op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