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3年4月1日,拉赫瑪尼諾夫誕生于俄國的謝苗諾沃(Семёново/Semyonovo),家境富裕,出身于地主的家庭,父母皆為業(yè)余鋼琴演奏家,其母充當他的第一位鋼琴教師。
拉赫瑪尼諾夫從四歲開始習琴,然而最初并無突出的表現(xiàn)。由于家道中落,拉赫瑪尼諾夫一家遷往圣彼得堡。1882年,拉赫瑪尼諾夫入讀當?shù)氐囊魳穼W院進修,1885年經(jīng)介紹往莫斯科拜師尼古拉·茲韋列夫(Николай Зверев/Nikolai Zverev)門下接受嚴格的鋼琴訓練。10歲時的拉赫瑪尼諾夫艱苦的訓練,令拉赫瑪尼諾夫不久便展露出他的天份:他編寫的歌劇《Aleko》獲獎;19歲時,編寫了著名的《升c小調(diào)鋼琴前奏曲》,成為他于樂壇上的代表作;同年更完成他的《第一鋼琴協(xié)奏曲》。1892年,拉赫瑪尼諾夫于莫斯科音樂學院第一榮譽畢業(yè),并開始他的作曲生涯。1897年,拉赫瑪尼諾夫《第一交響樂》的首演招來劣評如潮,令他受到很大打擊,他亦因而無法集中精神作曲。后來經(jīng)了解,由于當天的指揮并無充份練習,再加上指揮于演奏時醉酒,以致整個首演表現(xiàn)得一塌糊涂。但拉赫瑪尼諾夫并未因而振作起來,往后的數(shù)年更因此停產(chǎn),直至得到心理治療師尼可萊.達爾的醫(yī)治,才重拾自信。1900年,拉赫瑪尼諾夫完成他的《第二鋼琴協(xié)奏曲》,并以此獻給尼可萊.達爾,他更親自于首演中擔任鋼琴獨奏。該次演出為大眾所接納,令《第二鋼琴協(xié)奏曲》成為大眾喜愛的作品。拉赫瑪尼諾夫除作曲外,亦是一位杰出的指揮家,他于1904年擔任Bolshoi Theatre的指揮。在俄國,他被譽為最杰出的歌劇謝爾蓋·瓦西里耶維奇·拉赫瑪尼諾夫指揮。1906年,由于俄國政治上的動蕩,拉赫瑪尼諾夫舉家離開俄國暫居意大利,后來再遷往德國德累斯頓,期間他編寫著名的《第二交響樂》,并于歐洲多國巡回指揮。1909年,拉赫瑪尼諾夫第一次往美國表演,他為表演更編寫了被譽為最困難的《第三鋼琴協(xié)奏曲》,令他在美國大受歡迎。回到俄國后,拉赫瑪尼諾夫擔任莫斯科愛樂交響樂團的指揮,成為當?shù)貥方缗e足輕重的人物。1914年,俄國政治十分動蕩,不少劇院為免受暴民破壞而關閉,最初拉赫瑪尼諾夫并無離開祖國之意,但由于他出身富裕家庭,由曾是地主,拉赫瑪尼諾夫開始意識到周圍的危險。1917年,拉赫瑪尼諾夫獲邀到瑞典演出,他乘此良機舉家離開俄國,最終于1918年移居美國。為謀生計,拉赫瑪尼諾夫開始其鋼琴演奏生涯,在他人生余下的廿多年里,于美國及歐洲各地演奏,但卻再無踏足祖國的機會。1931年,拉赫瑪尼諾夫于瑞士盧塞恩湖邊置業(yè),按照舊居模樣布置,并編寫了以鋼琴及交響樂演奏的《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拉赫瑪尼諾夫曾經(jīng)說過:“我感到我工作時比閑散時更強,所以我祈求上帝讓我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天?!鄙系蹜柿怂钠矶\,七十歲時,拉赫瑪尼諾夫仍不停四處演出,直至于1943年2月才因身體不適被逼停止下來,然而不久卻診斷出患了癌癥。同年3月,拉赫瑪尼諾夫病情惡化致無法進食,到了3月26日更陷入昏迷狀態(tài)。一群音樂家聯(lián)名以電報預祝他的七十歲大壽,可惜他卻無緣慶祝自己的誕辰,最終于1943年3月28日辭世。在拉赫瑪尼諾夫離開俄國前,曾編寫彌撒曲《Vesper Mass》,這亦是他為自己喪禮編寫的作品,當中一句歌詞(英譯版本)如下:"Lord, now lettest Thou Thy servant depart in peace."(“主,現(xiàn)在就讓你的仆人在平安中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