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臺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臺縣境內(nèi),地處山西省東北部,西南距離太原230公里。
五臺山與普陀山、九華山、峨眉山并稱中國四大佛教名山,并與尼泊爾藍毗尼花園、印度野鹿宛、菩提伽耶、拘尸那迦并稱為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五臺山屬太行山系的北端,跨忻州市五臺縣、繁峙縣、代縣、原平市、定襄縣,周五百余里。介于北緯38°50'—39°05'、東經(jīng)113°29'—113°44'之間,由一系列大山和群峰組成。其中五座高峰峰頂平坦如臺,故名五臺。又因山上氣候多寒,盛夏仍不見炎暑,故又別稱清涼山。方圓達250千米,總面積592.88平方千米。擴展資料:五臺山的歷史:在佛教極盛的唐代,五臺山寺院多達360多處,在此也誕生了一大批高僧名師。盛唐時期,這里成了海外信徒留學聽經(jīng)的高等佛教學院,并借助李唐王朝強盛的國威,伴隨著對外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日益擴大而顯赫于世。唐武宗會昌滅法,五臺山寺廟減少。宋、遼、金、元各代,雖屢有修建,但由于戰(zhàn)亂毀壞,未能盡數(shù)復原。到了明代,佛教再興,五臺山重修和創(chuàng)建寺廟院庵多達百余處。清代以來,隨著喇嘛教傳入五臺山,有的青廟改為黃廟,并新建黃廟,出現(xiàn)了青黃二廟各具特色,漢、藏、蒙、滿各族僧眾和睦相處的佛地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