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盤踞多年后,國民黨當局才開始考慮找一個能和紫禁城的宮殿相媲美的地方來長期安置運到臺灣的藏品。
形勢越來越明顯,國民黨撤退臺灣之舉已經不僅僅是一個暫避之策了,臺灣當局開始為皇家珍寶籌劃長期的安排。起初,存放宮廷珍寶的地址選在靠近臺中的臺灣中部高地地區(qū),就在臺中糖廠的兩間庫房里。到1949年4月,又新建了三個倉庫。與此同時,工作人員又立即對文物進行了一次徹底的點查,并編制了一份“故宮運臺文物清單”。打開箱子晾曬文物的做法很快也重新恢復了,這是文物當年存在中國西部的10年間養(yǎng)成的習慣,那時藏在山洞和廟里的文物每隔6個月就要打開晾曬一次。
1953年,工作人員在存儲藏品的倉庫附近挖了一些山洞用來展出藏品。顯而易見,這些文物急需一個條件好些的地方長期保存,因為山洞對這些文物來說太過潮濕了。
1954年2月,亨利·盧斯(HenryLuce)來臺灣訪問并參觀了這些皇家藏品。亨利·盧斯是美國《時代》和《生活》雜志的出版商,非常有錢,他同時也是蔣介石和國民黨集團的熱情支持者。在他的影響下,當時的美國新一屆政府(和美國中央情報局)建立了一個亞洲基金會,這個基金會提供資金在臺中郊區(qū)北溝建了一個小型博物館。
1957年,新建的小博物館正式開放。
1955年11月,這個新建的小博物館和“中央”博物館、“中央”圖書館合并成一個統(tǒng)一的行政單位,就是現在人們熟知的臺灣故宮博物院。在那以后不久,“教育部”決定刊印一份出版物,向公眾介紹這部分皇家收藏中的精品繪畫、瓷器、織錦和刺繡。一個主要由臺灣故宮博物院的工作人員組成的委員會成立了,他們親自到北溝去為這份出版物挑選藝術品。這個委員會的成員有:王世杰、羅家倫、蔣轂孫和葉公超。學識淵博的故宮工作者如莊嚴、那志良都擔任了這次活動的顧問。首次赴美展出很多美國人一直以來都期盼中國的皇家藏品能赴美國做一次展覽,1936年在倫敦藝展之后就有人第一次提出這個想法,1948年又有人提出,但是這個提議始終沒被通過。出版商亨利·盧斯上世紀50年代訪問臺中的時候,重提了在美國展出的事情,但是一開始并沒有什么結果。故宮藏品在美國展出一直是美國著名博物館工作人員和亞洲藝術研究者的心愿,他們催促臺灣當局考慮這一提議。這些人中有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阿希文·利普(AschwinLippe)、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的約翰·博璞(JohnPope)和密歇根大學的理查德·愛德華茲(RichardEdwards)。臺灣有兩位高級“外交官”也為這一提議搖旗吶喊,他們是王世杰和葉公超。其中前者在20世紀30年代和40年代曾為故宮收藏工作過,當時是臺灣當局里一位老牌的政治家,而葉公超曾任“外務部”部長,后來擔任過駐華盛頓的“大使”。亨利·盧斯是在1935年到1936年的倫敦藝展時認識王世杰的,上世紀50年代盧斯訪臺時兩人再次見面。盧斯最終說服了王世杰,使后者承認在美國舉辦一次中國藝術品展覽對臺灣是十分有益的,事實上這已有日本方面的例子。從1948年起,日本在美國舉行了一系列的藝術品展覽,這些展覽影響了美國人對日本人的看法,緩和了戰(zhàn)后美國公眾對日本的抵觸情緒。這一例證不僅更加堅定了盧斯促成此事的決心,也使王世杰徹底折服。作為臺灣故宮博物院理事會的成員,王世杰開始在“行政院”游說,爭取獲得“行政院”對赴美國展覽的支持。
1960年,這一提議最終被通過,藏品將在1961年到1962年間從臺灣赴美,在美國的幾個城市展出。這次藝術品展覽會獲得了極大的成功。盡管展出的畫作只有當初倫敦藝展的一半,但這次選擇的都是質量最高的作品,展會的氛圍嚴肅靜穆,絲毫沒有媚俗的味道(比如用鑲邊的卷軸作為背景裝飾展出的瓷器)。隨珍寶參展的李霖燦在他的日記里記下了參觀的人數:1961年5月到8月在華盛頓有144358人;1961年9月到11月在紐約有105061人;1961年12月到1962年1月在波士頓有47896人;從1962年2月到4月在芝加哥有59637人;從1962年5月到6月在舊金山有108254人。此次展覽為美國人了解中國的藝術傳統(tǒng)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在展覽的過程中,山水畫受到了觀賞者極大的青睞,盡管有些人還并不懂得怎樣欣賞這些畫的運筆技巧,對元代晚期學院派畫家的作品也缺乏了解,但并不妨礙他們的喜愛和贊美。美國方面在對這次展會的詳細評論中談道:“中國藝術復雜的表現形式如同一道巨大的鴻溝,它使得西方常去畫廊、受過普通教育的人與中國藝術隔膜起來,這種現象永遠都不會改變,除非中國和印度藝術從一開始就是西方藝術教育的一部分?!睘榱讼@種隔閡,相關工作人員結合每一個城市的展出安排了一系列講座,有相當多的人參加了這些講座,許多優(yōu)秀的市民被邀請參加開幕式和其他一些特殊的活動。紐約的亞洲組織(AsiaSociety)還舉行了有關展會的學術研討會。李霖燦還記述了他在運輸過程中的許多擔憂:卡車沒有火車安全;有一次,調度過來的火車突然找不到裝有全部展品的貨車了,雖然在24小時內貨車又找回來了,但著實讓人后怕。在美國展出一年半之后,所有的珍寶被安全運回臺灣。像1936年倫敦藝展之后一樣,展品在臺灣又展出了一次,這次展出很大程度上也是為了讓臺灣民眾確信:國寶已經安然無恙地回來了。臺北新館落成這次赴美展覽最重要的成果無疑是促成美國為臺灣提供了一筆資金,以便建一個更大的博物館來收藏皇家珍藏。
1960年,美國國際開發(fā)(theUnitedStatesAgencyforInternationalDevelopment,簡稱USAID)向博物院提供了一筆88.8萬美元(合臺幣3200萬元)的贈款。這筆款子和臺灣當局為建院撥發(fā)的3000萬元臺幣數額相當。
1960年秋,“行政院”開始為修建這個永久性的博物院制定計劃。為了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一百周年,博物院于1965年正式命名。臺北故宮博物院位于臺北市北郊,它的建成使普通的老百姓自1932年以來第一次可以看到更多的皇家藏品,當然這些藏品只限于遷臺文物。從1965年正式開放以來,臺北故宮擴建、修繕過多次。盡管院長秦孝儀創(chuàng)制了一種積極的接收政策,但臺北故宮的收藏在多年間都沒有太大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