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希金(А.С.Пушкин,1799~1837)俄國偉大的詩人、浪漫主義文學的杰出代表,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現(xiàn)代標準俄語規(guī)范的創(chuàng)始人。
出身于莫斯科一個家道中落的貴族家庭,他的作品反映了俄國民族意識的高漲以及第一代革命者――貴族革命家的覺醒。普希金與十二月黨人接近,其政治性詩作廣為流傳,因而兩次遭流放。1824年又被幽禁在他父母的領地海洛夫村。十二月黨人起義失敗后,1826年9月沙皇“赦免”普希金,將他召回莫斯科。1837年2月,普希金在彼得堡因決斗受重傷去世。普希金抒情詩內容廣泛,既有政治抒情詩《致恰達耶夫》(1818年)、《自由頌》(1817年)、《致西伯利亞的囚徒》(1827年)等,也有大量愛情詩和田園詩,如《我記得那美妙的一瞬》(1825)和《我又重新造訪》(1835年)等。普希金一生創(chuàng)作了12部敘事長詩,其中最著名的有《魯斯蘭和柳德米拉》、《高加索的俘虜》(1822年)、《青銅騎士》(1833年)等。普希金劇作不多,最重要的是歷史劇《鮑里斯.戈都諾夫》(1825年)。此外,他還創(chuàng)作了詩體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1831年)、散文體小說《別爾金小說集》(1831年) 及關于普加喬夫農(nóng)民起義的長篇小說《上尉的女兒》(1836年)。普希金的作品達到了內容與形式的高度統(tǒng)一,他的抒情詩內容豐富、感情深摯、形式靈活、結構精巧、韻律優(yōu)美。他的散文及小說情節(jié)集中、結構嚴整、描寫生動簡練。 列夫.托爾斯泰 (Л.Н.Толстой,1828~1910)俄國作家。出身于貴族家庭,1844年進入喀山大學東方語文系和法律系學習,接受資產(chǎn)階級啟蒙思想影響,1847年退學。1851年參軍,參加過克里米亞戰(zhàn)爭。主要作品有《戰(zhàn)爭與和平》(1869年)、《安娜.卡列尼娜》(1877年)、《復活》(1899年)等。晚年放棄貴族特權和財產(chǎn),過著平民生活。柴科夫斯基(П.И.Чайковский,1840~1893)19世紀俄國最著名的作曲家,俄羅斯民族音樂與西歐古典音樂的集大成者。1840年4月25日出生于烏拉爾地區(qū)工礦小鎮(zhèn)沃特金斯科,1893年10月25日在彼得堡去世。自幼學習音樂并表現(xiàn)出對音樂的熱愛和天賦。十歲進入彼得堡法律學校,畢業(yè)后進入司法部作9品文官,后放棄官職,全力投身音樂。1865年畢業(yè)于彼得堡音樂學院,1866年至1877年在莫斯科音樂學院任教。1878年開始了與梅克夫人的友誼,在她的精神支持和慷慨資助下,創(chuàng)作了大量優(yōu)秀的音樂作品。柴科夫斯基創(chuàng)作的音樂作品基調建立在民歌和民間舞蹈的基礎上,樂曲中呈現(xiàn)出濃烈的生活氣息和民間特色,具有深刻的民族性內涵和現(xiàn)實主義精神,深刻、豐富的內容與完美的表現(xiàn)形式結合得渾然一體,音樂形象鮮明,音樂語言極富感染力。他的作品豐富多彩,是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結合的典范,幾乎涉及所有音樂體裁,主要有6部交響樂、10部歌劇、3部芭蕾舞劇、3部鋼琴協(xié)奏曲、一部小提琴協(xié)奏曲、12部大型交響樂曲、五部重奏曲及大量小型作品,如歌劇《葉甫根尼.奧涅金》、《黑桃皇后》等,芭蕾舞劇《天鵝湖》、《胡桃夾子》、《睡美人》,交響曲《第四交響曲》、《第五交響曲》、《悲愴(第六)交響曲》、《降b小調第一鋼琴協(xié)奏曲》、《D大調小提琴協(xié)奏曲》,以及交響詩《羅密歐與朱麗葉》,音樂會序曲《1812序曲》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