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的音樂界,則出現(xiàn)了以巴拉基列夫為首的“五人團”(亦稱“強力集團”)。
他們在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的指導下,高揚格林卡的旗幟,具有強烈的民族意識,大力搜集、整理和改編民歌,從俄國的歷史、現(xiàn)實和民間傳說中選取題材,創(chuàng)作具有民族性的、人民性的作品,體現(xiàn)了當時的先進思潮。五人團的成員有巴拉基列夫、居伊、穆索爾斯基、鮑羅廷和里姆斯基——科薩科夫。他們活動于彼得堡,人員有專業(yè)的,有業(yè)余的;有平民,有貴族;但都是為了一個目標,即為發(fā)展俄羅斯的民族音樂文化而奮斗。1867年由當時的音樂評論家斯塔索夫首次使用“五人團”的稱謂。巴拉基列夫(1837~1910)原在喀山大學攻讀數(shù)學。后在彼得堡以演奏鋼琴名噪一時,成為專業(yè)音樂家。1855年結識格林卡和達爾戈梅斯基后,立意從事音樂工作,60年代初,與居伊、穆索爾斯基、鮑羅廷、里姆斯基——科薩科夫結成小組,以探討如何發(fā)展俄羅斯的民族音樂,并為之奮斗。1862年他建立義務音樂學校,演出五人團的作品。1866年赴俄羅斯各地搜集民歌。1871年后脫離五人團。1883~1893年任宮廷教堂樂長。1897年主持俄羅斯地理協(xié)會民謠出版委員會的工作。作有兩部交響曲、交響詩《塔馬拉》(1867~1882)、鋼琴幻想曲《伊斯拉美》(1869,亦稱“東方風格幻想曲”)以及《以三首俄羅斯民歌為主題的序曲》等。居伊(1835~1918)是位領有將軍銜的軍事工程學家。父為法國軍官。曾從莫紐什科學習音樂。業(yè)余從事音樂創(chuàng)作。其創(chuàng)作不同于其他四人,多為仿效西歐音樂之作,在取材方面鮑羅廷亦多為外國文學家的作品,如以德國詩人海涅的長詩《威廉"拉特克夫》改編為腳本的同名歌劇,以雨果戲劇改編的歌劇《安哲羅》等。但他卻以音樂評論宣傳五人團的音樂思想和創(chuàng)作成就,從而在推進俄羅斯新音樂的發(fā)展上作出了突出的貢獻。鮑羅廷(1833~1887)生于彼得堡,為格魯吉亞公爵格德阿諾夫和俄羅斯平民安東諾娃的私生子。他在母親的撫養(yǎng)下長大。曾入彼得堡外科醫(yī)學院學習。終生從事化學研究,業(yè)余從事音樂創(chuàng)作。1862年結識巴拉基列夫后,加入“五人團”。曾在巴拉基列夫的建議下,創(chuàng)作了根據(jù)俄羅斯古代文學名著《伊戈爾王遠征記》改編成腳本的四幕歌劇《伊戈爾王》。其音樂雖很少直接引用民歌,但卻具有濃厚的東方民族色彩,有的則具有俄羅斯史詩般的風格以及俄羅斯所獨有的抒情特色。如他所作的交響音畫《在中亞細亞草原上》即可聽出那迷人的東方風味,致使該作廣為流傳。還作有交響曲3部,2首弦樂四重奏曲,以及鋼琴曲、歌曲等。穆索爾斯基(1839.3.21~1881.3.28)出生于卡拉伏一地主家庭。6歲從母學鋼琴。1852年入帝國近衛(wèi)軍士官學校,1856年畢業(yè)后服役于軍界。穆索爾斯基(1839~1881)1857年結識巴拉基列夫,并在其指導下從事音樂創(chuàng)作。1858年決心專事作曲,遂辭掉軍職。其父去世后,家道衰敗,又適逢60年代初的農奴制改革,瀕于破產,只得先后任職于交通部、林業(yè)部,長達18年。雖如此,但他卻始終同情農民,與車爾尼雪夫斯基、杜勃羅留波夫等人的思想產生共鳴。1868年在“五人團”的理論指導者、評論家斯塔索夫的建議下,于翌年完成他最大的杰作——歌劇《鮑里斯"戈都諾夫》。他在軍界染上的酗酒惡習,不規(guī)則的生活,內心的苦悶,使工作常常停滯,多在友人處寄食。晚年生活潦倒,終以精神病逝世。死后其遺稿由里姆斯——基科薩科夫為之整理和修訂。他為普希金的著名詩劇而作的歌劇《鮑里斯"戈都諾夫》和取材于俄國歷史的歌劇《霍凡希那》(1880),都突現(xiàn)了人民群眾的形象,是現(xiàn)實主義藝術的典范之作,深刻再現(xiàn)了俄羅斯的生活。《圖畫展覽會》中的第五曲“未出殼小雞的舞蹈”。此圖為身穿芭蕾舞服裝的、未出殼小雞的形象。其音樂語言新穎獨特,和聲、配器別具一格,不受西歐音樂語言的束縛,而大力從俄羅斯語言中發(fā)掘出“濕宣敘調”風格,從俄羅斯民間調式和中古調式上建立起自然和聲體系,大膽運用遠關系和弦的并置以得到戲劇性的和聲效果等(見劉經樹《簡明西方音樂史》),對后世的音樂創(chuàng)作,特別是對德彪西的印象主義技法的確立有著深遠的影響。其旋律寫作,也是在民歌的基礎上,加以藝術提煉,形成更精致的音樂構造。穆索爾斯基的鋼琴組曲《圖畫展覽會》(1874),堪稱他的另一杰作,將音樂與繪畫極為藝術地融為一體,使音樂本身具有喚起聽覺和視覺通感的力量。還作有管弦樂幻想曲《荒山之夜》,以及歌曲《跳蚤之歌》(為歌德詩譜曲)等60余首。里姆斯基一科薩科夫(1844~1908)里姆斯基一科薩科夫(1844~1908)里姆斯基一科薩科夫(1844.3.6~1908.6.7)出身于梯契汶一貴族家庭。其家世代為海軍軍人。6歲開始學習鋼琴,10歲嘗試作曲。12歲入彼得堡海軍士官學校學習,得以在首都廣泛接觸到藝術音樂。1861年,與巴拉基列夫相識,并在巴拉基列夫的指導下業(yè)余進行音樂創(chuàng)作。他從遠洋航海東方歸來后,于1865年完成《第一交響曲》,同年由巴拉基列夫指揮在義務音樂學校演奏會上首演,邁出作曲家輝煌的第一步。1871年任彼得堡音樂院的作曲、管弦樂法教授,1874年又兼任和聲、對位法教授,終生任教于此。斯特拉文斯基等人均出自其門下。晚年,因支持學生罷課、倡導音樂院的機構改革而一度被解職。日俄戰(zhàn)爭后復職。曾以大量精力續(xù)作、修訂“五人團”其他成員未完之作。其創(chuàng)作集俄羅斯民族樂派音樂之大成,繼承和發(fā)揚了格林卡的傳統(tǒng),并以華麗的東方色彩、海洋情景的描繪見長。他是位卓越的管弦樂法大師,1888年所作具有東方絢麗色彩的交響組曲《舍赫拉查德》,以及《西班牙隨想曲》等均充分發(fā)揮了管弦樂隊的諸種樂器的色彩和擴充管弦樂隊的表現(xiàn)力。他是位作曲技術高超的客觀作曲家,擅長于以旋律、和聲、調式、配器等手段描繪客觀事物。他還作有歌劇10余部:《普斯科夫姑娘》(1872)、《五月之夜》(1880)、《雪姑娘》(1881)、《薩爾丹沙皇的故事》(1900)、《金雞》(1907)等,以及交響曲、合唱曲、室內樂、鋼琴曲、歌曲等。著有《和聲學實用教程》(1884)、《管弦樂法原理》(1911)以及自傳《我的音樂生活》等。柴科夫斯基(1860)柴科夫斯基(1840.5.7~1893.11.6)生于沃欽斯克,父為礦山工程師,母原籍法國,善歌與鋼琴。1848年遷居彼得堡。1852年遵從父親的意愿入彼得堡法律學校學習,1859年畢業(yè)后即供職于司法部。1862年入帶有西歐派傾向的安東"魯賓斯坦剛剛創(chuàng)辦的彼得堡音樂院學習,對音樂的喜愛越來越深,終在1863年去職專從安東"魯賓斯坦學習作曲。1865年畢業(yè)于該院。翌年,應安東"魯賓斯坦之弟尼古拉"魯賓斯坦之邀,在他創(chuàng)辦的莫斯科音樂院任和聲教授,并從事創(chuàng)作。1877年與其學生安東尼娜結婚,婚后數(shù)周即因不合而離婚,同年得到富孀梅克夫人的資助(年金6000盧布),遂辭去教職,居住鄉(xiāng)間,專事作曲。亦曾遍游歐洲各大城市,甚至遠渡重洋至美國。1893年赴英歸國后,發(fā)表第六交響曲《悲愴》。同年11月突然逝世(死因說法甚多)。享年僅53歲。他的作品數(shù)量很大,幾乎涉及音樂的一切領域,其中亦多名作。其實他還算不上西歐派,在“五人團”與魯賓斯坦之間,可說他是“折衷派”。在他所作的有標題或無標題的音樂中都體現(xiàn)了鮮明的標題性,都浸透著他個人的心理氣質,故而褶到廣大聽眾的喜愛。這主要體現(xiàn)在其如歌的旋律、具有活力的節(jié)奏、極富表情的配器以及直白情感中,盡管其音樂技法深受西歐音樂的影響。在他所作的6部交響曲中,以第四、第五、第六,尤以第六交響曲《悲愴》最為著名,堪與交響曲中的經典之作齊名。柴科夫斯基不愧是浪漫主義交響樂大師,所作3部舞劇音樂(《天鵝湖》《睡美人》《胡桃夾子》),也是芭蕾舞音樂的經典之作。著名的作品還有標題交響曲《曼弗雷德》、管弦樂曲《一八一二序曲》、管弦樂序曲《羅密歐與朱麗葉》、交響幻想曲《里米尼的弗朗切斯卡》、《意大利隨想曲》、《斯拉夫進行曲》等,以及《第一鋼琴協(xié)奏曲》、《弦樂小夜曲》、《D大調小提琴協(xié)奏曲》、D大調第一弦樂四重奏曲(其中有著名的《如歌的行板》)、鋼琴套曲《四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