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烏蘭烏德城市風貌富于民族特征。
市區(qū)建筑中出現(xiàn)喇嘛寺廟,表現(xiàn)著一種不同于俄羅斯其他城市的文化。歌舞劇院、戲劇院、博物館等建筑、文化、藝術(shù)都綜合著布里亞特風情和俄羅斯風格。 烏蘭烏德位于后貝加爾色楞格河谷地,在河右岸,西伯利亞大鐵路和俄—蒙鐵路交匯處,為俄羅斯聯(lián)邦布里亞特自治共和國首府。也是布里亞特共和國的行政、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的中心,是東西伯利亞第三大城市。1666年由哥薩克人建立。不遠處是西伯利亞鐵路與往蒙古、以至中國北京鐵路的交界。有 和伯克利兩個姐妹城市。地處貝加爾湖東南,距貝加爾湖75公里,距莫斯科5532公里,面積35.13萬平方公里,內(nèi)有3個區(qū),分別為鐵路區(qū)、十月區(qū)、蘇維埃區(qū)。 【人口】 1999年1月,烏蘭烏德常住居民人口為37.07萬人,人口比1990年增長9000人。80年代人口增長曾達兩位數(shù),90年代初下降到5%o以下,自1993年起一直保持負增長。1998年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9%,為近年最低值。1990年,死亡率僅9.2%0人,1994年曾高達14%o,1998年為11%。生活條件惡化是出生率下降和死亡率上升的主要原因。 國民經(jīng)濟各部門就業(yè)人數(shù)不斷減少,1991年為18.19萬人,1994年下降到15.86萬人,1998年更減少到13.48萬人。登記失業(yè)人口不斷上升,1991年僅16人,1993年達到1093人,1994年上升到2158人,1995年為3156人,1998年達4283人。共和國的經(jīng)濟規(guī)模和就業(yè)人數(shù)遠不及相鄰的伊爾庫次克州,但失業(yè)人員卻比該州多1000多人。80年代和90年代初,烏蘭烏德同相鄰的伊爾庫次克城鎮(zhèn)居民收入大體相同,1985年烏蘭烏德人均月工資為215盧布,伊爾庫次克為215.8盧布;到1990年兩地分別為327盧布和326.4盧布。1992年兩地工資收入還大體相仿,烏蘭烏德為704. 7萬盧布,伊爾庫次克為733.7萬盧布,相差僅4%強;而到了1998年,前者為1104盧布,后者則達1550盧布,伊爾庫次克職工工資已高出40%。兩地生活水平的差距進一步擴大。 退休者的數(shù)目有所增加,1990年領取養(yǎng)老金的人員為5.96萬,1993年增加到7.11萬人,1998年已增加到8.01萬,增加1/3。這些人貧病困擾,處于社會最底層。 盡管經(jīng)濟滑坡,居民住宅條件仍有所改善。1990年人均居住面積為13.5平方米,1993年為13.8平方米,1998年達到15.9平方米,增加2.4平方米。市內(nèi)居民住宅總面積達571.2萬平方米。近年,烏蘭烏德全日制普通教育學校的數(shù)目有所增長,1990年擁有學校68所, 1995年為79所,1998年為80所。在校學生1990年為5.79萬,1995年為5.8萬, 1998年為6.25萬。由于經(jīng)濟滑坡及出生率下降,幼兒園和托兒所等托幼機構(gòu)數(shù)量大減。1990年有托幼機構(gòu)144所,1993年減少到121所,1995年為103所,1997年更減少到87所。相應人園(托)兒童數(shù)目,1990年為2.5萬人,1993年為1.6萬人,1995年為1.4萬人,1997年僅1萬多人,1998年兒童人園率僅42.7%。就市內(nèi)擁有醫(yī)院數(shù)目來看,1990年擁有醫(yī)院23家,1994年減少到21家,1998年增加到23家。醫(yī)生數(shù)目也略有增長,1990年擁有醫(yī)生2304人,1995年增加到2475人,1998年為2495人。醫(yī)院每班接待病人就診能力1990年為8456人,1995年為10089人,1998年為1.03萬人。擁有病床數(shù)目則有所減少,1990年為6000張,1995年為5700張,1998年減少到4800張,相應每萬名居民擁有的病床數(shù)從1990年的157張,減少到121.6張。【文化】 烏蘭烏德城市風貌富于民族特征,表現(xiàn)著一種不同于俄羅斯其他城市的文化。歌舞劇院,戲劇院,博物館等建筑,文化藝術(shù)都綜合著布里亞特風情和俄羅斯風格。民俗博物館位于貝加爾湖的東岸,離湖邊60公里,驅(qū)車可前往。民俗博物館坐落在一片林中空地上,露天式。館內(nèi)有許多東方游牧民族的生活設施:埃文基人的獸皮,樺皮帳篷,布里亞特民族的蒙古包,俄羅斯古布里亞特民族的木制小屋,以及草棚、糧倉、澡堂、雞舍等。它們在此已保留了一個世紀,不論是窗欞上、大門上、護窗板上的彩繪或木雕,還是屋內(nèi)門前的各種用具都表現(xiàn)出強烈的民族風格,加上居民別具風情的民族服裝,服飾,佩掛精美鞍具的駿馬,這一切在大森林的襯托下,儼然一幅美麗的天然風景畫。烏蘭烏德其他旅游參觀點還有喇嘛教堂,自然博物館等。 布里亞特不僅有貝加爾湖那賞心悅目的湖光山色,還有無數(shù)歷史文化景觀,烏蘭烏德享有文化旅游名城的盛譽。出烏蘭烏德南行,在阿納古斯泰村和阿爾泰村之間,齊果耶河右岸有一個戈羅達沃崖巖洞,洞中有一大一小兩個巖穴,洞壁和洞頂用紅色的赭石畫有許多新石器或青銅時代的巖畫。畫面保存比較完好,早年哥薩克借住此洞時,點起的篝火曾毀壞了一些巖畫。另外,有巖畫的還有位于伊切圖伊河河口的薩爾巴圖伊山洞,位于布里亞特南部的烏斯季—恰克圖山洞等。多種宗教,多種文化的匯集使遠離莫斯科5532公里的烏蘭烏德成為聲名遠揚的文化旅游名城。教育設施也較為齊全,有國立大學、中等專業(yè)學校和各類中小學,特別是人文自然博物館在全俄較為有名,交通便利,有機場和直飛國內(nèi)外的航線。 在布里亞特一些地區(qū),保留著完全蒙古式生活方式的村寨部落,現(xiàn)在已被辟為“民俗文化村”,供人參觀。 【歷史】 烏蘭烏德的歷史幾乎與其他西伯利亞古老的城市歷史一樣,最初起源于草原上的小田莊、城堡。1666年俄羅斯的哥薩克部落移居至烏德河河口處,1690年改名為上烏金斯克城堡。17世紀80年代,上烏金斯克市在行政上劃分于伊爾庫茨克省。上烏金斯克正處在由俄羅斯通往中國、蒙古的“商貿(mào)之路”的有利地理位置上,因此迅速地發(fā)展成為俄羅斯東部主要商貿(mào)中心之一。城市的工業(yè)發(fā)展與鋪設的西伯利亞交通干線有著密切的關系,此交通干線與兩個國家相連,由東至西用時13年。1899年8月15日,在上烏金斯克開通了第一輛火車,西伯利亞交通干線把上烏金斯克與世界各國相聯(lián)系起來。 2000年12月6日呼和浩特市與烏蘭烏德市結(jié)為友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