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稽戲是在抗日戰(zhàn)爭中期,由上海的曲藝“獨角戲”接受了中外喜劇、鬧劇和江南各地方戲曲的影響而逐步形成的新興戲曲劇種。
它流行于上海、江蘇、浙江的許多地區(qū),受到廣大觀眾的歡迎。 著名滑稽演員王無能,一人成檔,專事滑稽曲藝的演出。當(dāng)時人們把這樣由一人演出的滑稽曲藝稱作“獨角戲”。著名的獨腳戲演員,除王無能外還有江笑笑與劉春山。江、劉二人與王無能鼎足而立,各有所長。
1942年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一些獨角戲藝人和文明戲演員紛紛組織滑稽劇團,逐步取代漸趨沒落的文明戲,從此,滑稽戲便開始成了頗有影響的戲曲劇種。 滑稽戲的劇目大致可分五類:第一類,是根據(jù)獨腳戲的“段子”發(fā)展和改編成的。其中《三毛學(xué)生意》、《七十二家房客》,因其思想性深刻,藝術(shù)性完整,已成為滑稽戲優(yōu)秀的傳統(tǒng)來保留劇目,并被搬上了銀幕。第二類,是從文明戲移植而來。主要有《方卿見姑娘》、《包公捉拿落帽風(fēng)》、《濟公》、等。第三類,是解放初期,從話劇、戲曲、電影劇本移植、改編的。移植的地方戲劇目,有《蘇州二公差》(即《煉印》)、《好好先生》(即《三家?!?;根據(jù)話劇劇本改編的,有《幸?!贰ⅰ段魍L安》等;根據(jù)話劇劇本改編的,有《小九妹》(即《蜻蜒姑娘》)、《萬無一失》(即《天羅地網(wǎng)》)等。第四類,是根據(jù)外國劇本改編的如《活菩薩》一劇,連演連滿一年零九個月,創(chuàng)自有滑稽戲以來演出場次最多的紀(jì)錄。第五類,是新創(chuàng)作的劇目。如《樣樣管》、《不夜的村莊》、《滿園春色》、《性命交關(guān)》、《一千零一天》等。
1981年9月魯迅誕生一百周年紀(jì)念時,滑稽戲的《阿Q正傳》被列為上海紀(jì)念演出的重點劇目之一。 滑稽戲的音樂,沿用獨腳戲的“九腔十八調(diào)”?;鼞虻谋硌荩且元毮_戲、相聲等曲藝的表演為基礎(chǔ),又吸收了文明戲的表演?;鼞蜓輪T在“說”、“唱”和形體動作等方面都有許多明顯特點:
一、優(yōu)秀的滑稽戲演員不但要會多種戲曲唱腔、常用民間曲調(diào)或流行歌曲,而且還要學(xué)會各種流派唱腔。
二、滑稽戲演員要口齒伶俐、反應(yīng)敏捷,能講一口漂亮的各地方言,如上海話、寧波話、紹興話、杭州話、蘇州話、無錫話、南京話、揚州話、山東話、四川話、廣東話等,而且往往以會講混雜的方言為妙,如廣東上海話、北京四川話等。滑稽戲演員有時還根據(jù)戲劇的需要講說英語、日語等外國語言。
三、滑稽戲的形體動作是特別夸張的,有時簡直夸張到荒謬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