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流一戰(zhàn)國時期中山國被滅以后,其王室后代后來被秦國遷至太原,再逐漸南遷,分散于湖南、湖北和江西等地,并改姓易。
易姓源流二易姓乃黃帝后裔,黃帝象日月之形以作《易》,征日月之兆以為姓,易者,日月為之也(象形文字,上日,下月);開物成務(wù),生生不息之意也;《易》者,自天佑之,吉無不利?!吨芤族柁o上》 ,詳見《周易譯注》,黃壽祺、張善文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9月版,538—563頁。 易姓源流三源于姜姓,出自姜太公后裔,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 作者在陜西黃帝陵,見館藏百家源流紀念館中,所記如此,并有盾章作為紀念。據(jù)史籍《姓氏考略》所載,春秋時期,姜太公的后裔中有人被封于易州(今河北易縣),他便以封邑名稱為姓氏,稱易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河北易氏。 易姓來源四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之十五子畢公高之后,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該支易氏源出姬姓。周文王姬昌之十五子畢公高,其后代畢萬在晉獻公屬下為大夫。在畢萬的后裔子孫中,有人食采于冀州東境的易水流域,其子孫遂以水名為姓氏,稱易氏,世代相傳至今。 易姓來源五源于韓信后裔,呂后殺韓信一門,韓信一幼子得太尉陳平幫助,由乳母帶出,遠遁江南,改姓為易以自保。故今廣東鶴山坡山易姓一族,逢農(nóng)歷四月初二,必紀念陳平陳太尉生日,至今兩千多年,不曾中斷,太尉恩典,永志不忘。 易氏的早期情況,缺乏史料,直到三國時期才有了一些零星的記載:三國時期有雍州刺史,魏郡人;西晉有舂陵令易雄,瀏陽人;前涼有將軍易挺;唐代有大理評事易重,并在當?shù)匕布摇S纱丝芍?,易氏三國至唐代分布于今河北、湖南、甘肅、江西的一些地方。從宋代開始,見于史冊的易姓逐漸增多。北宋有畫家易元吉,長沙人;宋太宗時有大理丞易延慶;元代時有易炳文,襄陽人??梢娨仔赵谒卧獣r期還分布于今山西、廣東、山東、湖北等地。明代有易節(jié),萬載人,永樂進士;學者易翼之,騰越人;易元貞,桂林人,官至崇陽令;易時中,晉江人。這說明易氏在明代已有遷如今貴州、云南、廣西、福建者。清朝至現(xiàn)代,易氏主要是在江南發(fā)展繁衍。新加坡有易姓華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