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國名由來于它的國土形象。
新加坡地形像個獅子。馬來語“新加”是“獅子”、“坡”是“島”的意思。
11至13世紀時,新加坡是一個被稱為“淡馬錫”或“單馬錫”的貿(mào)易中心。單馬錫是馬來名稱的音譯,意為“海域”,也有的說是“湖泊”的意思;還有的說是來源于爪哇語,意思是“錫”。據(jù)說新加坡主要的山脈武吉智馬山曾產(chǎn)有少量的錫,而且在《航海圖》中把武吉智馬山亦稱作單馬錫;另有一說意為“海口”或“海上之域”,指其地臨馬六甲海峽。 據(jù)《馬來紀年》第四章記載,大約是在1160年,相傳印度在馬來半島統(tǒng)治時建立的室利佛逝王國的王子圣尼羅優(yōu)多摩,他帶著妻子和隨從外出狩獵,發(fā)現(xiàn)一處潔白的沙灘,聽隨從說是“淡馬錫”,便走過去。突然有只黑頭紅身、胸生白毛的獅子疾馳而過,王子認為這是吉祥之地,便在此建立了一座城市,命名為“僧加補羅”,即新加坡,意為“獅子城”。后來又以城市名為國家名,并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