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這是家喻戶曉的名言。生活是什么呢?生活是指人在自然界中的一切活動。如:砍柴、吃飯、游泳、打球、走路等等。藝術是什么呢?藝術是指人在自然界的一切活動中,對自然現(xiàn)象進行的體驗、感悟、提煉、加工,并用藝術的形式去表現(xiàn)它。如:用音樂去表現(xiàn)高山流水、喜怒哀樂;用繪畫去表現(xiàn)梅蘭竹菊、花禽走獸;用書法去表現(xiàn)悲歡離合、陰晴圓缺;羅丹是19世紀歐洲最杰出、最有影響的現(xiàn)實主義雕刻家,他有一句享譽世界的名言“美在生活中到處都有。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毛澤東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出:“人民生活中本來存在著藝術原料的礦藏,這是自然形態(tài)的東西,是粗糙的東西,但也是最生動、最豐富、最基本的東西;在這點上說,它們使一切藝術相形見絀,它是一切藝術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苯裉煳揖蛷睦L畫藝術這個側面來小議一下為什么說“生活是藝術的載體”簡言之“藝術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美術作品是特定時代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社會生活和科技手段的產物,它從各個側面反映了人類社會生活和情感活動,給人的感覺更接近藝術的含義。藝術中處處都體現(xiàn)著生活、體現(xiàn)著自然。但藝術的表現(xiàn),不是生搬硬套生活,而是藝術家從生活中提取有價值的、有意義的內容,通過生活的提煉、加工和再創(chuàng)造。再運用到藝術中去。比如說沙子里面有金子,但沙子并非全是金子,要想獲取必須經過提煉、加工才能獲得,而不是把沙子全部收藏起來。目前,我們在欣賞美術作品往往以“像不像”來衡量,這體現(xiàn)了大家對藝術與生活關系的理解,認為藝術應該反映生活的樸素。然而,許多美術作品所創(chuàng)造的藝術形象又與生活中的真實原型不一樣。吳冠中的《春如線》,畫面很簡潔地表達出作者對春天的感受,這種感受恰恰是一種生活積累。我想如果作者沒有看到過春天的柳枝,沒有感受過春天的話,是不可能創(chuàng)作出這樣一幅作品的。齊白石是我國著名的藝術家,他作畫反對拘泥于形似,主張“形神兼?zhèn)洹?。他認為“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則欺世”都不可取。就拿他畫的蝦來說:人們都說畫的很像,蝦體透明、會游、會跳動。不過當我們拿畫中的蝦與生活中的真蝦相比,卻發(fā)現(xiàn)它們有很多的不同。真蝦的眼睛看上去是一個小點,他卻以濃墨橫筆將蝦眼畫的非常突出,顯得極為精神;真蝦的腿有很多,他刪繁就簡,僅畫五條,就顯得多而生動。依據(jù)蝦的特點總結出這極為簡練的畫法,使其筆下所畫的是既讓人感到是充滿生命力的在覓食游動的活蝦,又讓人體會到蒼勁有力的筆法和濃淡干濕變化的墨色的藝術美感。美是人類社會永恒的主題。生活中,美幾乎無時不有,無處不在。高爾基說:“人都是藝術家,他無論在什么地方,總是希望把美帶到他的生活中去?!贝笞匀辉谫x予了人類一切的同時,也激發(fā)了人類的靈感和創(chuàng)作激情。在人類對自然界的事物充滿了好奇及思考時,便產生了描述生活的沖動,在這種情況下繪畫就產生了??梢哉f,是繪畫給人類帶來了對自然與人生的發(fā)現(xiàn)。?抽象派、超現(xiàn)實主義的繪畫作品,雖然作者在畫面中對所要表現(xiàn)的藝術形象予以夸張、變形的處理,這與生活中的原型有很大差距,但仍是源于生活的,如果沒有對生活的體驗,也就不會有繪畫情感表達的形式感悟。美術教育最終目的是為了發(fā)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探究創(chuàng)新能力、使學生能更好的理解藝術與生活的關系,即“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為欣賞評述美術作品奠定基礎。因此,我們在美術教學中應以學生為主體,讓他們在日常生活中觀察生活、體驗生活,讓生活走進美術課堂教學中來,讓美術與生活溝通起來,營造廣闊的美術教學空間。生活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源泉,生活給藝術家提供了豐富的創(chuàng)作題材和靈感,使藝術家發(fā)現(xiàn)了美。生活還給予藝術家以激情,使藝術家憑著感悟創(chuàng)造美。然后他們以各種藝術手段為媒介,再現(xiàn)或表現(xiàn)美。由此可見,藝術對我們的影響之大,小則日常生活、物質享受,大則人生志向、靈魂感悟。所以我們不僅要善于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藝術,還要多接觸不同形式的藝術“生活中處處有美,缺少的是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 。就讓我們擦亮眼睛,到生活中去發(fā)現(xiàn)美,用我們的心去體驗美,為我們的生活創(chuàng)造美,然后一起享受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