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于文化學科。
東方學:研究亞洲和非洲(主要是北非)地區(qū)的歷史、經濟、語言、文學、藝術及其他物質、精神文化的綜合性學科。 東方學實際上是一個學科群體。從學科領域看,有東方歷史 、東方語言 、東方文學、東方藝術、東方宗教、東方哲學、東方經濟、東方社會等分支學科。從研究區(qū)域看,有中國學(漢學)、西夏學、敦煌學、藏學、埃及學、赫梯學、亞述學、伊朗學、阿拉伯學、中東學、日本學、蒙古學、印度學、朝鮮學等分支學科。中國在同亞非人民長期交往中積累了豐富的史料。唐代玄奘出使印度,著有《大唐西域記》;杜環(huán)出使西亞北非,著有《經行記》。二書是研究古代印度和近東的重要資料。元代汪大淵兩次游歷東南亞和印度洋各地,著《島夷志略》。明代鄭和率領龐大船隊七下“西洋”,訪問了東南亞和印度洋沿岸的20多個國家,其隨員馬歡、費信和鞏珍分別撰寫《瀛涯勝覽》、《星槎勝覽》、《西洋番國志》等書,是研究亞非政治、經濟、文化的珍貴資料。官修《二十四史》中不乏亞非地區(qū)或某一國家的專門記載。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中國東方學的研究內容由過去的語言、歷史、文化、哲學、宗教發(fā)展到當代亞非國家的社會、政治、經濟等問題的全面研究。敦煌學、西藏學的基地在中國,其研究水平處于當代世界的前列。對其他領域的研究,中國的東方學者也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1955年萬隆亞非會議以后,國內相繼成立了一些專門的東方研究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