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調(diào)》的英文名字是“CLASS”,意思是階級,也有格調(diào)、品位的含義。
粗略閱讀一遍你就會覺得這本書有些意思。作者認為,正是人的生活品味和格調(diào)決定了人們所屬的社會階層,而這些品味格調(diào)只能從人的日常生活中表現(xiàn)出來。比如一個人的穿著,家里的擺設(shè),房子的樣式和格局,開什么車,車里的裝飾,平時愛喝什么,用什么杯子喝,喜歡什么休閑和運動方式,看什么電視和書,怎么說話,說什么話,等等。這不禁讓我想到了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一個落魄書生,每天混在平民堆里,卻要穿著長衫顯示自己的與眾不同。作者實際上是在嘲諷人們在等級問題上暴露出的虛榮、自大、粗俗和缺少品味。按照作者的分析美國的中產(chǎn)階級是最為虛榮和勢利的階層,原因則是由于他們像螺絲釘一樣可以被隨意替換,因而最缺少安全感,生活最焦慮。在這樣的心態(tài)中生活,首要的事情就是必須得到他人的承認,要在他人眼里看起來生活過的既得體又安全。因此他們的愛虛榮和喜歡炫耀在衣食住行和話語上必然體現(xiàn)出來。但是。從本質(zhì)上說,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人都是從更低的社會階層奮斗上來的,所以不可避免地缺少富人階級才會有的高級生活品味,因而在生活里追求的恰好是那些缺乏個性的、標準的,可以明確指示身份的物品。作者顯然非常反感這種拘謹?shù)难?guī)蹈矩,毫無節(jié)制的炫耀,以及缺乏創(chuàng)造性的生活方式,因此在字里行間毫不掩飾地流露出冷嘲熱諷的情緒。這正像我們?nèi)粘I钪兴姷降囊恍┤?,他們總是夸夸其談,自以為是,到處炫耀自己所謂的“品位”,生怕別人把他看扁。實際無非就是給自己設(shè)定了一個隱形的牢籠,活的沒有一點滋味。該書的譯者在序中最后提到法國后現(xiàn)代大師羅蘭·巴特,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談到他所希望的理想生活,他說:“有點錢,不要太多;有點權(quán)力,也不要太多;但要有大量的閑暇?!卞X和權(quán)力對于一個生活在商業(yè)社會里的人來說不可全無,否則你會生活得沒有尊嚴和安全感。但無止境地追逐金錢的生活也不值得,因為缺少品味。那么羅蘭·巴特渴望得到大量閑暇用來做什么呢?他簡單地回答道:“讀書,寫作,和朋友們交往,喝酒(當然是葡萄酒),聽音樂,旅行等等。”譯者認為,事實上有錢并不必然使你的社會地位提高(這里并非在說經(jīng)濟地位,而是社會地位),因為這世界上總是有人不在乎你的錢財。但有生活格調(diào)和品味卻必然會受到別人的尊重和欣賞,因而提高了你的社會等級。然而對于我這樣初出社會的人來說,是否提高所謂的“社會等級”似乎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我希望獲得更多的閑暇時光。讀書,寫作,和朋友們交往,聽音樂,旅行……這也正是我所要的生活和“格調(dià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