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思潮的主要趨勢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使西方社會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強烈沖擊和空前的災難。
戰(zhàn)后,面對廢墟和混亂,西方傳統(tǒng)的思想文化面臨崩潰和嚴峻挑戰(zhàn),在反思、探索的氛圍中,西方文化思潮出現(xiàn)了一次較大的發(fā)展和演變。這個時期,社會文化思潮的最主要的趨勢就是力圖在痛苦的反思中,批判過去的價值觀、人生觀和社會觀等等,尋求使西方社會擺脫精神苦悶的新價值觀、新人生觀、新社會觀等等。所以,新思潮在哲學、經濟學、歷史學、文學、社會學、政治學、教育學、心理學、民族學、語言學、科學學、情報學、未來學、管理學等領域中層出不窮。這個時期,新思潮既成為社會發(fā)展的必然產物,也成為社會大眾的精神新寄托和渴望,同時,也是思想家、歷史學家、藝術家以及經濟學家的時尚??陀^上看,新的文化思潮恰好是當代西方社會發(fā)展的真實反映,盡管也存在著變形的反映,但不是它的主流特征。存在主義存在主義是20世紀20年代最早在德國出現(xiàn)而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在法國盛行并傳播和影響到整個西方世界的一個重要哲學流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雅斯貝爾斯和法國哲學家薩特,但海德格爾和雅斯貝爾斯兩人并不同意使用“存在主義”這個詞,所以,存在主義更多的是與薩特的名字聯(lián)系在一起的。存在主義是從人的存在的前提出發(fā),揭示和探尋主觀與客觀即人與環(huán)境的矛盾以及在這種矛盾中的人的自由本質屬性。薩特認為,“人是被判了自由的徒刑”,“人沒有不自由的自由”。存在主義是一個相對獨立和相對完整的哲學體系,它包括“存在本體論”、“情感認識論”、“人學辯證法”、“個體倫理學”、“行動歷史觀”等理論內容。當代的存在主義哲學由于薩特等一批代表人物相繼去世,實際上已經衰落了,雖然存在主義的哲學仍有相當大的影響,但作為一個獨立的哲學流派,已基本解體了。結構主義與存在主義不同,結構主義不是一個統(tǒng)一的哲學流派,它是一種包括語言學、歷史學、社會學和文學理論等在內的思潮,基本特征是用結構主義這樣一種方法論來表述不同領域內的問題。所以,結構主義哲學常常是通過一門具體學科的理論表述反映出來的,不如存在主義哲學那樣體系明確。結構主義認為,語言是一個體系,也就是一種結構,語言的特點由語音和意義之間的關系構成,這個關系構成語言體系,就是語言結構。這個哲學思潮于60年代開始在法國流行,開始時先在不同學科中廣泛發(fā)展,出現(xiàn)了“結構主義人類學”、“結構主義精神分析學”、“結構主義文學批評”、“結構主義歷史哲學”、“結構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等各種??屏餍欣碚?,形成一個新思潮。
70年代后期,結構主義從分科發(fā)展到綜合,法國的???、巴爾特等人通過歷史、文藝各方面廣泛的綜合研究,提出系統(tǒng)的結構主義理論,使其哲學性突出出來。從存在主義和結構主義發(fā)展演變的歷史環(huán)境看,這兩種哲學思潮是相互對立的,興衰的命運也緊密相聯(lián)。結構主義作為一個思潮,已和存在主義一樣,漸漸消沉下去。但作為專業(yè)學科的方法論,結構主義仍然有自己的影響,當代西方文學批評、歷史哲學研究中,結構主義作為一種方法被繼續(xù)使用。法蘭克福學派法蘭克福學派最早出現(xiàn)于30年代,盛行于60年代,70年代之后開始走向衰落,得名于德國法蘭克福市的社會研究所,代表人物早期有霍克海默、阿多爾諾、馬爾庫塞等,后期有哈貝馬斯、施密特等。法蘭克福學派屬于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潮中一個獨立的哲學派別,著重研究和分析現(xiàn)實的社會以及個人問題,批判資本主義。該學派第二代代表人物哈貝馬斯把法蘭克福學派理論研究領域擴展到語言分析、解釋學等方面,使走向衰落的法蘭克福學派在一定范圍內仍有較大的影響。西方馬克思主義西方馬克思主義不是一個統(tǒng)一的哲學思想流派,而是一個較為寬泛的思潮概念。
20年代在西歐國家中,一些馬克思主義者試圖重新闡釋馬克思主義,尋求新的發(fā)展道路,以求有別于蘇聯(lián),并能適應西歐的具體環(huán)境,因而形成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潮,當時的代表人物主要有盧卡奇、科爾施、葛蘭西、布洛赫等人。經過三個階段的發(fā)展,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薩特、阿爾都塞、德拉沃爾佩等,而西方馬克思主義也以“存在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結構主義的馬克思主義”、“新實證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為標志,內容上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西方馬克思主義不同階段的不同理論色彩是它的一個重要特征,但不管它怎么發(fā)展變化,有幾個基本點是較為一致的。這就是反對蘇聯(lián)模式的馬克思主義,重新解釋和“完善”馬克思主義,強調馬克思主義早期與晚期的相互矛盾,強調馬克思與恩格斯以及列寧之間的矛盾,特別重視闡述異化學說和人道主義,認為這才是馬克思主義的真諦,并對無產階級的歷史作用等持懷疑或否定的立場觀點。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多是學者或教授,主要從事純理論研究,與政治實踐有較大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