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教師的頭腦要始終保持冷靜,多想一想解決問題的辦法。
小學階段是學生身心發(fā)展的關鍵時期,但學生的心理還不穩(wěn)定,自控能力較差,不良行為反反復復,表現為幼稚與成熟共存、獨立性與依賴性同在、自覺性與隨意***替。那種期望紀律教育一蹴而就,一勞永逸,期望學生個個守紀,人人優(yōu)秀,是不符合客觀實際和規(guī)律的。我們教師應有正確的認識,并作好處理學生各種問題的心理準備。 有的教師一見到學生違紀,就恨鐵不成鋼,沖動起來,大發(fā)脾氣,嚴厲訓斥,甚至處以體罰或變相體罰,其結果是學生在當時要么被馴服,要么頂撞起來,即使勉強把事情處理下去,學生也是口服心不服,不可能達到批評教育的效果,過不了幾天,又舊病復發(fā),這種惡性循環(huán)終將導致學生產生日益嚴重的抵觸情緒。教師遇到這種事情,惟一正確的方法就是要壓制住自己的激動,冷靜、冷靜、再冷靜。教師要明白,我們的心理比學生成熟,知識比學生豐富,通過思考會想出許多恰當的方法來。 第二,教師要注意批評的語言,不要傷及學生的人格和自尊。 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違紀學生雖然有時沒有是非觀,但卻有著很強的自尊心,所謂“士可殺而不可辱”就是這個道理。因此,教師在批評時要注意態(tài)度不宜生硬,語言比較委婉,不能傷及學生的人格和自尊。同時,批評還要實事求是,一分為二,多擺事實,講道理,談方法。也只有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平等、關心和愛護,他才能從內心深處接受批評,進而改正缺點和錯誤。學生課堂違紀,這是教師最常見的事情了。不同的教師,可能就有不同的處理方法。在處理這類事情時,我通常是以探討問題的方式,用比較含蓄的語言,點化學生:人民軍隊有了嚴格的紀律,就能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個人是組成集體的“細胞”,要想班風純正,每個同學都應努力;人與人要相互尊重,課堂上遵守紀律,就是尊重老師、尊重同學;班上有的同學成績好,很關鍵的一點就是課堂上能遵守紀律,認真聽講。然后我還給他鼓勵:“你這么聰明,如果更懂事一點,在紀律上嚴格要求,學習上更加努力,你不僅能夠取得學習上的進步,而且還能得到老師和同學的信任。”語重心長的勸戒,清晰明了的道理,學生自然知道自己以后該如何作了,這種循循善誘往往比一陣疾風暴雨式的責難的效果要好得多。 第三,教師還要善于把握批評的時機,因勢利導,點撥指引。 武術中有“四兩撥千斤”的招式,其實質就是要善于把握時機和角度,巧妙用力。批評學生也是這樣,選準時機,幾句話就可為學生指點迷津,卻毫無批評之虞。比如,當平時調皮的學生在運動會、藝術節(jié)等比賽取得了好成績的時候,老師可以這樣說:“你要是紀律上注意一點,那就再好不過了!”又如,批改考卷或作業(yè)時,可以把平時違紀的學生找來,一邊批改一邊點撥:“你看,這類題老師在那天的課上已經講過,你當時違反紀律,沒有聽講,這不,出問題了!”還如,后進學生遇到困難、不幸和疾病時,老師在帶領同學幫助他之后,說:“今天老師和同學這么關心你,幫助你,你今后一定要爭口氣!”也許這一句話就可能成為他今后改正錯誤的強大動力。對違紀學生進行批評教育,這是教師的一項基本功,而善于批評教育卻是一項教育藝術。在批評教育違紀學生時,教師僅有上述健康的心理還不夠,還必須有恰當的方法,方法好才可能效果好。不當的批評,會傷及學生的自尊,引起學生的反感;而恰當的批評則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讓學生受益匪淺。那么,批評的方法又有哪些呢? 方法之一:先揚后抑,白璧微瑕——轉換法。 教師批評學生是針對其短處或錯誤,而每一個人不會只有短處、錯誤,而沒有長處和優(yōu)點。心理學研究表明,被批評者最主要的心理障礙是擔心批評會貶損自己的形象。因此,一些有經驗的教師批評學生時,是從肯定和表揚學生開始的,先消除其心理障礙,然后再適時轉換話題,對他提出恰當的批評,這時學生就會覺得教師的意見是善意的、全面的、可以接受的。如在教育一些后進學生時,教師就可以先夸獎他頭腦靈活、團結同學、熱心助人、有文體特長等,之后再指出他需要改正的地方。事實證明,先抑后揚的轉換法對于學生的教育是非常有效的。 方法之二:旁敲側擊,巧作暗示——暗示法。 每個人都是有自尊心的,也是有一定的認知能力的。學生的一般違紀行為,教師可以通過暗示法提醒學生加以改正。有句話說得好:“校園無小事,事事都育人;校園無閑人,人人都育人?!比鐚W生課間追逐打鬧,教師可做一個“暫?!钡膭幼鳎瑢W生在說粗話臟話,教師可做一個“閉嘴”的動作等;又如學生在上課時精力不集中,搞東西、東張西望等,教師就可采用提高音量、放慢語速、停頓一下、目光注視、走過去輕輕敲一下桌子等方法讓學生回過神來,這樣既不打斷自己講課的思路,又不影響其他同學的專心聽講。暗示法的優(yōu)點在于巧妙地批評制止學生,而一點也不傷害學生的自尊。 方法之三:以心換心,說理導行——引申法。 對那些比較頑劣的學生,教育轉化的最為有效的方法就是引申法。它要求教師全面分析學生所犯錯誤的根源,幫助學生逐步提高認識,找到有效方法,督促學生改正。 我用引申法教育轉化過許多學生,其中有這樣一個學生,給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這位學生和社會青年交往,經常曠課,即使到校也是三兩天就違紀,讓老師十分頭痛。我先了解其家庭情況,他的父親有殘疾,脾氣不好,動不動就打他;母親經常嘮嘮叨叨,吵得他心煩意亂。于是,在和一些不良社會青年交往中,他感受到了家中沒有的“溫暖”、“平等”,也學會了抽煙、喝酒、打架、逃學等。了解情況之后,我進行家訪,同家長交流了教育子女的正確方法。然后又一次次找他談心,談同不良社會青年交往的危害,談青少年時期時間的寶貴和學習的重要,要體諒父母的一片苦心,要理解老師的一顆愛心,同時還要求他每周匯報一兩次思想和動態(tài)。通過多次推心置腹的交談,較長時間的跟蹤教育,該生逐漸發(fā)生了質的變化,在學習、紀律方面進步很大。 方法之四:前車之鑒,現身說法——認同法。 在批評學生之前,教師可以先談談自己以前所犯過的類似錯誤,讓學生在心理上產生“認同”反應,感到師生之間還有“共同點”,犯了錯誤也并非不能理解和原諒。有了這種認同之后,學生就易于接受教師的批評教育。如有學生偏科,對不感興趣的學科極不認真,教師可以來個現身說法,作為學生的前車之鑒,提醒學生逐漸改正。又如,有學生在上課作惡作劇,影響了課堂紀律,教師也可用此方法教育學生:“我以前讀小學的時候,也曾經在課堂上調皮搗蛋,現在想來,真是不懂事,對不起老師。想一想你今天的行為對不對呢?”這樣一說,教育效果顯然比直接批評學生不尊重老師要好得多。 方法之五:不計前科,慷慨表揚——激勵法 清朝教育家顏元曾經說過:“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有一則公益廣告也說得非常好:“夸獎可以夸出好孩子來。”對于后進學生來說,太多的批評已讓他們沒有了自信心。這時,教師不如反其道而行之——不計學生前科,把所犯錯誤擱置一邊,不聞不問;反倒對其優(yōu)點慷慨表揚,對其進步大膽激勵。學生會逐漸體驗到老師的良苦用心,評判出自己所作所為的是非美丑。教師不斷的表揚和激勵,必定會讓學生的自信心越來越足,進步也會越來越大。真的有一天,“丑小鴨”就變成了“白天鵝”,一個改過自新的好學生就這樣給夸出來了。 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心育人,這樣的批評就是藝術的批評。當一個教師的批評成為藝術時,批評不但不會疏遠師生之間的關系,反而會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加深師生之間的情感。教師和學生在一次次的理解與交流中,建立起了平等、尊重、和諧、融洽的關系。藝術的批評,在誠摯的愛中稀釋;誠摯的愛,在藝術的批評中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