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思想與茶道風俗對日本陶瓷藝術設計影響日本“禪宗”與“茶道”是宗教文化史上很好的結合。
由中國傳去的佛教禪理同茶道有機形成“茶禪一體”的獨特藝術形式。說到茶道,不得不嘆服于日本本土審美改造意識,他們將“和、靜、清、寂”的禪學神髓以近乎于刻板的形式傾注在各種流派的茶會中,禁錮了享茶本身的樂趣,但卻因此更符合宗教和貴族階層對于理性禪意味的追求和交流需要。從庭院到畫卷到主客間對話,都有嚴格限制,對茶具的欣賞也是一個程序化了的、強調寧靜與古樸的必要。在這種近乎于苛求和挑剔的環(huán)境中,被做為欣賞對象的“茶道具”制作必然會受到空前的重視。就如同插花要符合茶會的主題一樣,使用的茶具更要符合禪意精神,體現(xiàn)出茶的簡約和高雅清幽。對意境的追求,尤其是古樸的追求,使得日本陶瓷的整體藝術造型呈現(xiàn)出特有的“古拙與簡樸”,遠離了繁復的色彩,把禪的枯寂和寧靜演義得淋漓盡致,對細節(jié)則究至極致?!凹兇獾哪7碌胶捅就廖幕Y合,走出一條日本式的道路?!笨纯船F(xiàn)今在中國早已經失傳的天目碗,在日本卻得以保留。據(jù)說天目山本是宋代參佛圣地,扶桑使者學佛,見此茶碗,甚為喜愛,大量東攜,故而今日仍有收藏。按照現(xiàn)今人的觀點,恐怕很難理解看上去一個普通的碗居然價值連城。當然這也是貴族階層參與的一個非正常的結果所導致。(以上原創(chuàng),以下摘抄參考)備注:瓷器制造是在13世紀開始的。
13世紀20年代,日本人加藤四郎右衛(wèi)門到中國福建學習制瓷技術,5年后歸國,在瀨戶設廠制造黑釉瓷器。后瀨戶迅速發(fā)展成為日本陶瓷業(yè)的中心。
16世紀的江戶時代,日本人吳祥瑞前往中國景德鎮(zhèn),后帶回瓷器的制造秘術,并在有田郡設廠生產青花瓷。初期的青花瓷簡潔精致,很快由荷蘭船商運銷歐洲。有田郡廠后來由酒井田繼續(xù)經營,并開發(fā)了釉上裝飾技藝,稱為柿右衛(wèi)門瓷,真正燒制陶器是在鐮倉時代,瀨戶一個叫藤四郎的人從中國引入了技術,制造水壺、香爐、佛具等。以后直到室町時代,除了瀨戶以外,信樂、常滑、丹波、備前、越前等地也能制造陶器了,被稱作 日本的六大古窯。再后來1616年,朝鮮的李參平在肥前有田成功地燒制了瓷器,日本的陶瓷制作就此開始了。接著有各種燒器產生,其中伊萬里瓷器在歐洲也享有盛譽。京燒:在京都制造的陶瓷器總稱為京燒,又叫清水燒。京燒質地細膩,色彩和諧。盤子、花瓶、茶具和具有很高藝術價值的工藝瓷器都是很好的旅游紀念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