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1868—1940),字鶴卿、孑民,號孑農(nóng),紹興山陰(今越城區(qū))人,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者、教育家、政治家。
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開啟一代“學 術”與“自由”之風。蔡元培出身于商賈之家,少年時期飽讀經(jīng)史,17歲考取秀才,18歲任塾師, 21歲中舉人,24歲中進士,26歲升補翰林院編修。
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他認為革新必先培養(yǎng)人才,于是走上倡導教育救國之路。同年9月,他棄官歸里,任紹興中西學堂監(jiān)督。
20世紀初,他在上海組織中國教育會,創(chuàng)辦愛國女校和愛國學社,致力于打破 封建主義教育,為反清革命培養(yǎng)人才。
1906?1916年間,他赴德法留學,為兼通中 西文化奠定了基礎。
1912年他出任中華民國第一任教育總長,對封建教育進行改 革,初步建立了資產(chǎn)階級教育體系。
191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后,提出“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的辦學方針,對北大進行全面改革,使之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成 為研究學術、傳播新思想、培養(yǎng)新人才的基地。“九一八”事變后,他積極主張抗曰,與宋慶齡、魯迅等發(fā)起組織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反對國民黨的倒行逆施,援 救了一批革命志士和愛國青年。晚年,為抗日救亡事業(yè)奔波,努力促成國共合作。 蔡元培的一生,主要以教育和科學作為事業(yè)的支柱,為中國文化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功績卓著,影響深遠。蔡元培寫了許多教育方面的著作,后人將其 收入《蔡元培選集》《蔡元培教育文選》和《蔡元培全集》中。蔡元培非常重視健全人格教育,提出“五育”并舉主張。
1912年初在出任教育 總長時提出,教育方針為“在普通教育,務順應時勢,養(yǎng)成共和國民健全之人格”。 同年2月,他在《對于新教育之意見》中,提出軍國民主義教育、實利主義教育、 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及美感教育五項主張。他把教育分為“隸屬于政治”與 “超乎政治”兩類。隸屬于政治的有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和道德教育三者;超乎政治的則是世界觀教育和美育、實利主義教育和道德教育三者。他認為,兩類 五種教育均不可偏廢。為了強兵富國,需要軍國民教育和實利主義教育,但“必以 道德為根本”。公民道德即“自由、平等、親愛”,亦即儒家的“義、恕、仁”。他 把歐洲資產(chǎn)階級道德觀念同中國儒家的傳統(tǒng)道德觀念揉合在一起,主張培養(yǎng)現(xiàn)實社會的完全的人格。但教育的終極目的還在于追求超現(xiàn)實的實體世界,使人達到最高 精神境界,因此還必須有世界觀教育,即引導受教育者超脫現(xiàn)世,領悟最高精神境 界的教育。他認為,這種世界觀教育是知、情、意、德、智、體諸者的統(tǒng)一體。從現(xiàn)象世界進入實體世界,不能依靠經(jīng)驗或理論,只能依靠渾然直覺的美感,美感 是兩個世界的橋梁。他主張“以美育代宗教”,各級學校、各種社會活動都要進行 美育。蔡元培提出的教育思想體系,是以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為急務,以道德教育為中心,以世界觀教育為終極目的,以美育為橋梁。“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是蔡元培任北京大學校長時提出的辦學方針。他認 為大學的性質(zhì)在于研究高深學問。大學是“囊括大典,網(wǎng)羅眾家”的學府,應該廣集人才,容納各種學術和思想流派,讓其互相爭鳴,自由發(fā)展。墨守成規(guī),抱殘守 闕,持一孔之見,守一家之言,實行思想專制,是不可能使學術得到發(fā)展的。他 說:“對于學說,仿世界各大學通例,循4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并包主義?!?“無論何種學派,茍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達自然淘汰之命運者,雖彼此相反,而悉聽其自由發(fā)展。”他要求學生要“以研究學術為天職”,“砥礪德行”, “敬愛師友”;鼓勵學生兼聽不同學派的課,進行獨立評判,并大力支持學生成立各種學會和研究會,培養(yǎng)學生自由思考和獨立研究學術的能力。蔡元培主張學與術分校,文與理通科。他認為學與術,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學為學理,術為應用,學 必借術以應用,術必以學為基本,兩者并進始可。但學與術雖關系密切,而習之者 旨趣不同,所以治學者可謂之“大學”,治術者可謂之“高等專門學?!薄V劣谖睦碣Y料,互有交錯,治學者不可局守一門,應當溝通各科界限。在這一思想指導下, 他把北京大學工科并入北洋大學,取消文理各科界限,并且改“學年制”為“選科 制”,使學生能“專精之余,旁及種種有關系之學理”。蔡元培還提出“教育獨立” 的主張。他認為,“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能發(fā)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類文化上能盡一分子的責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種特別器具,給 抱有他種目的的人去應用的。所以,教育事業(yè)當完全交與教育家,保有獨立的資 格,毫不受各派政黨或各派教會的影響?!奔唇逃聵I(yè)應超然于各派政黨或各派教會以外。蔡元培從資產(chǎn)階級男女平等的思想出發(fā),主張推廣和普及女子教育,更開中國男女同校的先河。先在上海創(chuàng)辦愛國女校。
1912年任教育總長后,立即規(guī)定:小學 實行男女同校。繼之,1917年任北京孔德學校校長,首開中學男女同校的先例, 1919年,又在北大開創(chuàng)了近代中國大學實行男女同校的先河,在政治和思想上都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
1940年3月5日,蔡元培在香港逝世后,毛澤東、周恩來致電悼念,稱其“為革命奮斗四十余年,為發(fā)展中國教育文化事業(yè)勛勞卓著,培植無數(shù)革命青年”。毛澤 東更是稱之為“學界泰斗,人世楷?!保o予這位中國現(xiàn)代教育制度的開拓者以崇高的贊譽。蔡元培生于動蕩劇變的時代,但一生致力于民主和教育事業(yè)。他不僅是追隨孫中山先生的著名革命家,而且由于他畢生致力于中國教育改革,在理論和實踐上極 力倡導和推進現(xiàn)代教育,其理論建樹和對教育制度的重大改革,深刻影響了我國20 世紀上半葉的教育發(fā)展進程,成為當之無愧的我國現(xiàn)代教育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