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拼音][bǐ][部首]?[釋義]1.寫字畫圖的用具。
2.(寫字、畫畫、作文的)筆法。
3. 寫作或繪畫的技巧、特點組詞:文筆4.筆畫。組成漢字的橫、豎、撇、點、折等組詞:順筆5.量詞。 ①用于款項、債務(wù)等; ②用于書畫詳細釋義名詞1.會意。從竹,從聿。“聿”(yù),是“筆”的本字,小篆象以手執(zhí)筆。古時毛筆筆桿都是以竹制成,故從竹。簡化字“筆”,“從竹從毛”會意,指舊時用的毛筆。此字最早見于北齊雋修羅碑,是六朝時的俗字。也見于《集韻》。本義:毛筆2.同本義筆,秦謂之筆。從聿從竹。 ——《說文》。按,此 秦制字。 秦以竹為之,加竹。史載筆,士載言。 ——《禮記·曲禮》不能竟書而擱筆。 ——清· 林覺民《與妻書》又如:毛筆;鋼筆;圓珠筆;筆削(修改文章);筆帕之敬(雅潔的禮品);筆楮難窮(文字難以充分表達。楮:紙的代稱)3.指字畫詩文等以筆書寫繪制而成的作品如:筆圣(超絕凡常的書法家);筆精(指文章精妙)4.散文,相對詩而言如:筆文(書面文辭);筆述(文字記述)5.筆跡。指組成漢字的點、橫、直、鉤、撇、捺等而言。亦指字跡如:“天”字有四筆;筆形(筆畫的形狀);筆腳(字跡;筆跡)6.筆法。曲筆,伏筆以細筆鉤勒形廓者也。 ——蔡元培《圖畫》動詞1.書寫;記載至于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 ——《史記·孔子世家》又如:代筆;筆資(筆頭上的功夫);筆吏(專門抄寫文字的小吏)量詞1.用于款項、書畫的量,如:一筆款;三筆賬;寫得一筆好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