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馬頭琴 馬頭琴是一種兩弦的弦樂器,有梯形的琴身和雕刻成馬頭形狀的琴柄,為蒙古族人民喜愛的樂器。
馬頭琴是蒙古民間拉弦樂器。蒙古語稱“潮爾”。琴身木制,長約一米,有兩根弦,共鳴箱呈梯形,聲音圓潤,低回宛轉(zhuǎn),音量較弱。
2、胡琴 胡琴,琴類一種,因為來源于北方少數(shù)民族,古代漢人稱謂北方少數(shù)民族為“胡”,從北方傳過來的琴,因此而得名。蒙古族弓拉弦鳴樂器。古稱胡爾。 蒙古族俗稱西納干胡爾,意為勺子琴,簡稱西胡。元代文獻稱其為胡琴。漢語直譯為勺形胡琴,也稱馬尾胡琴。歷史悠久,形制獨特,音色柔和渾厚,富有草原風(fēng)味。可用于獨奏、合奏或伴奏。流行于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各地,尤以東部科爾沁、昭烏達盟一帶最為盛行。
3、四胡 四胡,拉弦樂器,又名四股子、四弦或提琴。蒙古族稱之為呼兀爾,源于古代奚琴。宋代陳旸《樂書》:“奚琴四胡本胡樂也?!鼻宕糜趯m廷樂隊,稱提琴。是北方民族共同使用的一種古老的弓弦樂器。主要流行于內(nèi)蒙古地區(qū),其它如山西、陜西、河北、河南及四川等地也見流行。
4、火不思 蒙古族彈撥樂器,見于元代,盛行于明代,清朝列入國樂,清后失傳,建國后重新研制成功。流傳于中國新疆、內(nèi)蒙古、甘肅北部及云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等地。 又名渾不似,“和必斯”、“虎撥思”、“琥珀詞”、“吳撥思”、“胡不思”和“胡撥四”等。民間稱其為胡不兒或渾不似。流行于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河北省和甘肅省北部等地。四弦、長柄、無品、音箱梨形,明代時民間相當盛行。
5、雅托克 雅托克即蒙古箏。蒙古箏與中原流傳的古箏在構(gòu)造和技法上基本相同,只是流行于內(nèi)蒙古的古箏所奏的樂曲均為蒙古族民歌和器樂曲。雅托葛主要是用右手的大指托、劈和食指勾、挑等技巧來演奏單聲部樂曲。錫盟藝人則用大、食指八度、四度、五度應(yīng)弦技巧之外,還用大指上下掃和弦。 來源:-馬頭琴 來源:-胡琴 來源:-四胡 來源:-火不思 來源:-雅托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