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來,當代設計充滿了模仿復制,病態(tài)的極簡主義,跟風潮流。
明星設計師制度給用戶帶來了真空般的體驗。設計師所探索的用戶需求存在,但是不必須。人們滿足于對于皮膚皺褶的填補,忘記了真正的革命與進化。極簡主義在思想級別的優(yōu)勢使人們忽略了底層的構建。一味的去追求幾何化實在讓我感覺惡心。幾何化在美學領域的先天優(yōu)勢,恨不得讓所有人都承認這就是未來的形態(tài),但是具有數(shù)學意義的幾何化是一種象征,一種對美的象征,但是并不適用于真正的生活中。自然界中沒有絕對的幾何圖形,如果真要追求幾何化,那應該是微觀領域的,材料級別的幾何化,即對物質的重新塑造,但那又遠遠超出了一個設計師所具有的能力?,F(xiàn)代的設計師層出不窮, 觸角遍及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難道真的每一個經(jīng)過精心設計的設計都是應該存在的嗎?我所見到的大多數(shù)當代設計師都是在不斷地重復重復,不是在重復他人就是再重復自己,每次對事情進行一個擠牙膏似得改進,便自認為自己創(chuàng)造了一種理念,然后在熱度過后之后,用戶還是堅持去買原始版。設計師已經(jīng)變成了暫時性工作。沒有可以被長久使用的物品,設計師也成了最追逐形式,趨炎附勢的一類群體。我討厭重復的設計師,他們沒有理念,他們沒有想法,他們唯一知道的只有設計的方法論,但是那是通過快速培訓三個月就能解決的東西。如果你觀看一個設計師十年的履歷,其中不能發(fā)現(xiàn)其一脈相承的設計,那么這個設計師無疑是極度失敗的,他根本就不配稱作一個設計師,而是一個設計技術工人。這也正是我想說的,一個真正的設計師是需要承擔社會責任的。可以是美學方面的,可以是功能方面的,可以是材料方面的,這是這個設計師以后要走的方向,是文脈,是作為一個設計師的職業(yè)投資。因為一個有建設性的理念通常都是由反思得來,刺痛的。短期內可能很難得到收益但是,是通過合理推斷出來的,對未來的可預測的病癥的良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