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認識問題都要辨析的去看待,而對于這個這問題,只要認真學習西方史學史、中國史學史還有史學理論這三門課后,我覺得就不會有疑問。
“史學就是史料學”這一語出自傅斯年,而了解傅斯年的生平就知道,其深受乾嘉考據學與西方實證主義史學(特別是蘭克學派)的影響,極為主張歷史學的“客觀性”,而且否認史學應該為現(xiàn)世服務,這樣的出發(fā)點可能有的人同意,有的人不同意(比如前面一位答主求歷史學的“價值層面”);但如何保證“客觀性”呢?靠劉知幾和章學誠的理論嗎?主觀性太強,依靠才德來衡量是否有價值,這絕對算不上是科學的歷史學,僅僅算作是“歷史編纂學”罷了,所以他將歷史學的主要內容界定為不摻雜個人主觀意志的純粹客觀的史料,并且借鑒運用現(xiàn)代科學的研究方法,對這些史料加以搜集、整理和考訂。在他的認識里“史學的對象是史料,不是文詞,不是倫理,不是神學,并且不是社會學。史學的工作是整理史料,不是做藝術的建設,不是做疏通的事業(yè),不是去扶持或推倒這個運動,或那個主義。”這段傅斯年對于史料的定義,與以往對于史料的看法是有所區(qū)別的。他將歷史的主要構成要素,集中在了史料這一要素之上:史料為真,則歷史為真;史料為偽,則歷史為偽。在這個層面上,傅斯年心目中的歷史,是那種宏觀角度和當時產生的歷史,即“客觀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