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對夫妻生了一對雙胞胎,但是天不作美,偏偏兩個寶寶都有聽力障礙,兩個孩子的耳蝸植入,給家庭帶來了不小的經濟負擔,所以直到2年后,才開始進行系統(tǒng)的語言訓練,但是因為疫情無法入校學習,于是我們就在網(wǎng)上進行了指導。
聾兒語言康復,必須的條件之一是聽力補償或重建,聾兒佩戴助聽器后,原則上都需要哪些訓練呢?細細說來,內容很多,有幾本書那么多,所以在此只能簡單扼要的科普一下。對聾兒來說,聽覺最重要,幾乎所有康復計劃都是首先從聽覺開始,然后遵循語言發(fā)生機制進行訓練。基本訓練涵蓋:聽覺訓練,發(fā)音訓練,呼吸訓練、嗓音、共鳴系統(tǒng),一、聽覺訓練因為漢語屬于有聲調語言,每一個聲音都有音高、頻率、音長、音質四個物理要素。漢語音節(jié)不僅由聲母和韻母按時間順序歷時地排列組成,同時也有音高、音強、音長等物理單位共時地組成,而聲調在語音感知上稱為音高,音高在音節(jié)中起著與聲母、韻母同樣重要的作用。漢語的聲調不僅有區(qū)分詞義的功能,一些情況下還具有一定的語法功能。但是對于錯失“聆聽期”的幼兒來說,他們缺少這些經驗,即使佩戴助聽器后,也需要重新建立聲音感知方面的學習。尤其是聲調的學習是聾兒語音的難點。怎么做?1、可以利用一些有聲玩具,設計不同的游戲,讓寶寶學會聽辨,養(yǎng)成聆聽的習慣,首先區(qū)分有聲無聲的區(qū)別,通過在寶寶前后上下左右不同方位,進行聽音辨位游戲,注意遮擋視線,和反映敏感度。
2、讓寶寶區(qū)分音色的不同,讓寶寶對不同聲音產生意識區(qū)別,產生跡憶印象,這個游戲可以用樂器完成,用聲音高低、長短、大小等區(qū)別,讓寶寶逐漸加深難度。
二、呼吸訓練有的聾兒說話時,一個字一個字的說,顯得軟弱無力,底氣不足,咬字不清。這種呼吸節(jié)奏經常出現(xiàn)錯誤,導致話語中斷,甚至導致鼻腔、口腔共鳴異常。所以說,呼吸功能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發(fā)音質量。對聾兒進行呼吸訓練,建立平靜狀態(tài)下的腹式呼吸方式以及有效的言語呼吸運動,并且還要在后期的訓練中,學會配合唇齒舌上顎的運動。怎么做?
1、讓寶寶多練習胸腹式呼吸,每發(fā)一個音或說一個詞,都要求他張嘴深吸一口氣,能把氣提起來,存儲住,在送達聲帶時充足有力,在呼出時張大嘴巴,大聲用力說話,同時及時補充氣息。而不去單純地進行與發(fā)聲和說話不結合的呼吸器訓練,如果寶寶呼吸力量不足或氣息量弱,可增加呼吸力量方面的訓練。
2、在語訓中的呼吸訓練,與口舌操同步練習,學會與唇齒舌口腔等構音系統(tǒng)的配合。讓孩子體會控制氣息發(fā)音的省力方式,感受到聲帶的震動。
三、發(fā)聲練習對于大齡兒童,由于錯過了語音模仿期,口腔構音器官長期沒有得到語用環(huán)境下的鍛煉,肌肉力量和靈活度,都比正常孩子差很多,幾乎很簡單的音,模仿起來也很吃力,所以,要進行大量的唇舌方面的運動練習。為構音訓練做好前期準備工作。發(fā)聲練習的方法,需要從易到難,從單音節(jié)到雙音節(jié),再到多音節(jié),同時還要兼顧呼吸方面的同步練習。怎么做?從觀察父母的口型開始,進行機械模仿,體會口型的變化,以及發(fā)音器官的位置,從簡單的元音,伸舌發(fā)音和哈氣發(fā)音練習。能夠自然舒適地發(fā)音與準確地構音,促進語音清晰度的提高,為學說話奠定基礎。具體的訓練順序為:元音訓練,輔音訓練,言語單詞訓練,語調訓練,音樂訓練等。訓練時,父母要對正確的發(fā)音即使給予反饋,讓孩子保留正確發(fā)音的記憶和強化。結語 以上僅僅是初級的入門基本訓練,聾兒語言康復之路坎坷漫長,從聽到第一個發(fā)音,就要經過如此復雜的訓練過程,有些聾兒因為自身心理和認知的限制,以及智力的因素等等,僅靠以上的訓練內容,是遠遠不夠的。這就需要經驗豐富的矯正師來及時評估、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