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日本文學界“泰斗級”人物,亞洲第二位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人,1972年4月16日自殺身亡。
川端康成,1899年生于大阪。自幼失去父母,由祖父母帶大,極為任性孤獨和神經(jīng)質(zhì),不愛上學,但有時學習起來成績還不錯,曾以學校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府立中學――茨木中學。 川端康成因?qū)憽兑炼刮枧范擅?。善于用意識流寫法展示人物內(nèi)心世界。他的代表作中篇小說《雪國》(1935-1948),與《千只鶴》(1949-1951)、《古都》(1961-1962)一起,于1968年獲諾貝爾文學獎金。 川端康成喜歡清靜,對佛教情有獨鐘,晚年的業(yè)余愛好是書法,漢字寫得活靈活現(xiàn),而內(nèi)心卻異常地矛盾。對于獲獎后所帶來的榮譽和涌來的慕名者,心里十分厭惡,這與幼年的心理封閉有關(guān)。他對夫人發(fā)脾氣“家里并不是旅館,我也不是為客人活著的?!彼麑σ蜃詺⑸硗龅墓刨R春江的口頭禪極為贊賞,“再沒有比死更高的藝術(shù)了。死就是生?!?川端康成在極度憂郁、矛盾中選擇了“最高的藝術(shù)”――自殺。 川端康成自殺的原因是因為:他是個沒有牽掛的人了,為了美的事業(yè),他窮盡了一生的心血,直到七十三歲高齡,還每周三次伏案寫作。但他身體不好,創(chuàng)作與《雪國》齊名的《古都》后,住進了醫(yī)院內(nèi)科,多年持續(xù)不斷用安眠藥,從寫作《古都》之前,就到了濫用的地步。老早就想擺脫安眠藥的川端,乘《古都》寫完之機,在某一天,突然停止了服藥,卻發(fā)生了戒藥癥狀及不良反應,被送進東大醫(yī)院,入院十天左右神志昏迷不醒,他寫到了身體的極限。作為普通人,他盡了心力,走遍了世界,為美奔波到老。 而作為藝術(shù)家,他覺得“死是最高的藝術(shù),死就是生”。那么,他是殉職而死,尤其是離開家,走到工作室去結(jié)束生命,更說明了他的用意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