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在平常的交流中就要明確告訴學生,上課是一個嚴肅的事情,它不等同于課外的生活。
在課外生活中,老師可能是大伙兒的親戚、長輩、晚輩,甚至可能是吃住在一起的親屬或朋友,此時,師生關系就不那么清晰了,甚至可以說沒必要以師徒相稱了;但在課堂上就不一樣,它是一個整體,是一個師生互動共同學習知識的過程,此時,師生關系已經構成,學生在課外的某些言行不能隨便帶到課堂上來,教師也要做好相應的課前準備,比如:你的衣著、發(fā)型、手勢、表情、眼神、體態(tài)、儀表,甚至在課堂上站立的姿勢都是學生學習與模仿的對象,不要在教育學生的同時,連自己的問題都沒收拾干凈,你的美好形象、你的人格魅力等將從何體現呢?俗話說:正人先正已。在這個大前提下,教師與學生在課內外的溝通與交流工作就可以融洽、和諧而有活力地開展了。在課堂以外,老師與學生都是自然人,大家都有喜怒哀樂,也有悲歡離合,因此,你與學生之間是平等的。當學生跟你開個小小玩笑時,你不要認為這是對你至高無尚的尊嚴的挑戰(zhàn)。我們每位教師都有這樣的體會,一個成績平平的學生,在生活中和老師相處時,總是自然、大方地和老師說話,而且語言幽默、風趣、得體,你一定會覺得這學生還可以,不說讓人挺喜歡,但至少不會讓人覺得討厭。那么我們教師在學生的心目中,又何嘗不是這樣呢?比如,我們在校園內外經常遇到學生對你說“老師好”,此時,你的一個微笑、一個手勢、一句開心的話,會讓學生覺得自己和老師之間沒有距離,有一種挺親切的感覺。當有學生對我說“老師好”時,我會回答一句“你也好”、或“你也不錯”、或“老師好累”、或“老師好熱”、或“老師好餓”之類的話,引得學生一片歡笑;當我遇到一些表情不正常的學生時,如果主動和他(她)拉話,他(她)會覺得老師在關注他(她),在這種心理的支配下,他(她)會說出平常在辦公室或教室里很難聽到的心里話;當我與某學生擦肩而過時,我提醒他(她)“天氣下涼了,要多加點衣服喲”,或“天氣熱了,你的頭發(fā)是不是該剪了”,或者是“春天來了,出去吃飯,注意衛(wèi)生哈”,或“今天你又‘留’老師了,回去走快一點,天快黑了,注意安全哈”,或“家里面都有誰在家,誰照顧你”,或者是“你家離學校有多遠,要走多少時間,一般是幾點鐘起床”等諸如此類的話,從事實來看,即使是一個調皮的學生,都不會對我這樣的話不予理會,一定會和我交流幾句,而且一定是真實的話語;當我看到學生在吃零食時(這已經是司空見慣的現象),我對他(她)說,“好吃,看得見”(這是一句廣告詞),我故意將“好”字讀成三聲和四聲,學生會紅著臉,對著我和同學開心一笑,然后走開了,我想他(她)一定會覺得這樣的老師挺好玩的,至少不會產生敵對情緒;當我發(fā)現有的學生生病或受了傷時,我會用半責怪半可憐的語氣對他說“為什么不注意點,你看多疼啊!”,或“平時叫你們小心些,你看這不就出問題了?”,或“你看,生病了多傷身體,還耽誤學習,多不值呀”等。我想,學生聽了老師的話,一定能理解老師的善意與真情,一定感覺心里暖乎乎的,有種同風雨共患難的感覺,因為任何一個生病或受傷的人總會渴望得到別人的關注與關愛。當然,教師與學生在生活中的交往與接觸遠遠不止這些。如果老師們真的放下了架子,與學生平等相待,那么我們的心與學生的心會貼得更近,我們的情感會得到更深入、更深刻的交流與溝通,我們與學生之間就不會有太深、太多的隔膜,我們就能走近學生的內心世界,發(fā)現他們存在的問題,進而有針對性的開展工作,這對我們教育教學工作是大有好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