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追夢樂享人生,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好聽的地方戲當屬河北梆子。河北梆子是中國漢族地方戲曲之一,河北梆子是河北省的主要地方劇種,是梆子聲腔的一個重要支脈,是“山陜梆子”傳入河北之后經(jīng)河北人民培育而形成的。大約誕生于1820---1850年之間。它以北京、天津兩大城市和河北農(nóng)村為基地,逐漸向鄰近省市傳播。到1880年左右,北至海參崴(原蘇聯(lián)符拉迪沃斯托克)、伯力(原蘇聯(lián)哈巴羅夫斯克),南至廣州、福州、東至上海,西至烏魯木齊,都有河北梆子班社的演出活動,是一個頗受廣大人民喜愛的全國性的大劇種。
1920年后,河北梆子出現(xiàn)衰勢;1930年后急劇衰落,瀕臨滅絕;至1949年新中國建立后,河北梆子才獲得新生,是最早反映當代現(xiàn)實生活的劇種之一。高亢、激越、慷慨、悲忍是河北梆子唱腔固有的風格特點,河北梆子的唱腔,屬板腔體。唱腔高亢激越,擅于表現(xiàn)慷慨悲憤的感情。主要板式有慢板、二六板、流水板、尖板、哭板以及各種引板和收板等。慢板有大、小慢板之分。大慢板是河北梆子唱腔中曲調(diào)性最強、演唱速度最慢的一板三眼(記作四分之四板式),多于青衣、老生行當,善于表現(xiàn)劇中人物的抑郁、愁煩、緬懷、沉思等情緒。它不能自行結(jié)束,唱完后必須轉(zhuǎn)入小慢板。小慢板是一種用途很廣的板式,生、旦、凈、丑各行都可運用。這種板式既可用來抒情,也可用來敘事,是介于大慢板與二六板之間的板式和大慢板通向二六板的橋梁,但也常常單獨起板,自成唱段。二六板基本分為兩大類,一為正調(diào)二六,一為反調(diào)二六,均屬一板一眼(記作四分之二)。正調(diào)二六又有不同速度的板名:緊接在小慢板之后的,稱為“慢二六”,特點是曲調(diào)性較強,唱腔從容舒展,偏于抒情。用在流水板之前的,稱為“快二六”,特點是工于敘事。介于以上二者之間是中速二六,是二六板的主體。后者唱腔平易流暢,兼有快、慢二六板的功能、運用得最為廣泛。二六板可塑性很大,也極為靈活,既可用來抒發(fā)人物的多種感情,也可以用它溝通除大慢板以外的任何板式,因此可以說是河北梆子唱腔的核心。反調(diào)二六俗稱“反梆子”或“反調(diào)”,既無起板,也無收板,不能自起自落,它的上承或下轉(zhuǎn),均須經(jīng)由正調(diào)二六帶入和接出,因此,不是一個完整的板式,卻善于表現(xiàn)人物的哀怨、凄楚之情。流水板是河北梆子中有板無眼的唱腔,有整板流水與散板流水之分。整板流水節(jié)秦急促,字多腔少,幾乎是一字一板,甚至一板二字,因此被稱為“緊打緊唱”。散板流水比較自由,行腔的長短隨需要而定,可長可短,但在唱腔的進行中要不間斷地勻稱地快擊梆子,因此謂之“緊打慢唱”。兩種流水板主要來表表現(xiàn)人物的憤怒、焦急、倉惶等情緒。尖板是無板無眼的散板唱腔??薨逡彩且环N無板無眼的散板唱腔,除開頭有過門,結(jié)尾處和以樂器伴奏外,在唱腔進行中間不托任何樂器。唱詞以“三三四”十字和“二二三”七字句居多,偶亦有五字、六字及多字句。雖詞上下句的尾字,通常中同轍不同聲,多是上仄下平。在一大段唱詞里,中間變換轍韻的情形偶然也有,但不多見。傳統(tǒng)劇目,多取材于殷周、列國、兩漢、三國、隋唐、宋元明清至民初的歷史故事。以民間生活為題材的小戲,數(shù)量甚少,且不常上演。流傳至今的代表性劇目有:《蝴蝶杯》、《秦香蓮》、《轅門斬子》、《江東計》、《南北和》、《打金枝》、《杜十娘》、《三上轎》、《雙鎖山》、《烏玉帶》、《辛安驛》、《花田錯》、《罰子都》、《喜榮歸》、《趕齋》、《打柴得寶》、《觀陣》、《作文》、《瘋僧掃秦》、《春秋配》、《二堂舍子》、《蘆花記》等。傳統(tǒng)劇本,詞句通俗易懂,常有河北地方土語雜糅其間,具有農(nóng)民生活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