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言詩 賞析 孔融魏晉:孔融漢家中葉道微。
董卓作亂乘衰。僭上虐下專威。萬官惶布莫違。百姓慘慘心悲??兹?(東漢名士、建安七子之一)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學淵源,為孔子的二十世孫、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孔融少有異才,勤奮好學,與平原陶丘洪、陳留邊讓并稱。漢獻帝即位后,任北軍中侯、虎賁中郎將、北海相,時稱孔北海。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學校,舉賢才,表儒術,后兼領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年),袁譚攻北海,孔融與其激戰(zhàn)數(shù)月,最終敗逃山東。不久,被朝廷征為將作大匠,遷少府,又任太中大夫。性好賓客,喜抨議時政,言辭激烈,后因觸怒曹操而被殺。孔融能詩善文,曹丕稱其文“揚(揚雄)、班(班固)儔也?!逼渖⑽匿h利簡潔,六言詩反映了漢末動亂的現(xiàn)實。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張溥輯有《孔北海集》。曹操為何會以“不孝”之名處死孔融,他到底哪里不孝了我們小時候都學過“孔融讓梨”的故事,講的是孔融四歲時與諸位兄弟一起吃梨的故事。在拿梨的時候,其他兄弟都撿大的挑,唯獨他拿了一個最小的。父親問他原因時,他說:“我年齡最小,所以應該拿小的”。這個故事一直為我們所津津樂道,流傳了上千年,并將其作為兒童教育的典型范例?!度纸洝穭t明確記錄了“融四歲,能讓梨”的說法。但是,我們如果熟悉三國史就會發(fā)現(xiàn),孔融最后死的很慘,并且是被曹操以“不孝”的罪名殺的,這是為什么呢?俗話不是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嗎?孔融四歲時就已經懂得尊敬兄長的道理,我們也常說“孝悌”,能悌者自然能孝,那為何孔融會如此呢?我們還會疑問,孔融小時候如此聰明,被人們稱為“神童”,為何長大后,卻如此平庸,是不是“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呢?帶著疑問,我們走進三國,走進孔融。這個孔融何許人也呢?他姓孔,是不是和孔子有某種聯(lián)系呢?沒錯,孔融正是孔子的二十七代孫。他的家族也頗為顯赫,其七世祖叫孔霸,是漢元帝的老師,官至侍中??兹诘母赣H則叫孔宙,曾任太山都尉。如此說來,真可謂“鐘鳴鼎食之家,詩禮簪纓之族”。孔融少年時便已才華早露,名士李膺贊他“高明必為偉器”。孔融十三歲這年,父親孔宙去世,他哭得死去活來、悲痛過度,以致于別人攙扶才能站起來,州里因而稱贊他的孝行。父親去世,他哭得死去活來,并沒有絲毫的矯飾,可見他對父親的孝順。那么后來,他為何又會被曹操以“不孝”的罪名處死呢?這是一大疑問。在孔融十六歲時,名士張儉為中常侍侯覽所記恨,侯覽密令州郡捉拿張儉。張儉因為與孔融兄長孔褒是好友,于是逃到孔褒家中,不巧這時孔褒不在家中??兹跁r年十六歲,張儉以為孔融年輕,故未曾告訴他自己的處境??兹诳匆姀垉€窘迫的樣子,對張儉說:“兄雖在外,吾獨不能為君主邪?因留舍之?!焙髞硎虑樾孤叮試嘁韵碌娜?,都秘密的壓下此事,張儉得以逃脫。而孔褒、孔融兄弟則被捕入獄。官府不知他們二人究竟是誰獲罪。不料,孔融爭著認罪到:“保納舍藏者,融也,當坐之?!笨装齾s說:“彼來求我,非弟之過,請甘其罪?!惫倮魶]有辦法,于是便去問他們的母親,孔母說:“家事任長,妾當其辜。”就這樣,孔氏一門都爭著赴死,郡縣遲疑不能決斷,便向朝廷請示。詔書最后定了孔褒的罪,孔融因此事而聞名鄉(xiāng)里。這時候孔融十六歲,年齡也算不小了,在生死危機的關頭還想著替兄長承擔罪責,可見他的孝悌不是假的,這又一次讓我們產生疑惑,曹操為何會以“不孝”之名處死他?我們再來看一則故事,根據(jù)《御覽》二百六十二引《秦子》記載說:“孔文舉為北海相,有遭父喪,哭泣墓側、色無憔悴,文舉殺之。”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出什么?當年孔融父親死的時候,孔融哭得死去活來,以致于別人的攙扶才能行動。所以,孔融一直認為真孝之人,面對至親的去世,一定會非常痛苦,以致于不能自已。而這個人在父親的墳前,卻絲毫沒有憔悴的顏色,故而殺了他。這恰巧說明孔融是一個大孝子,他之所以進入官場,也是因為“孝廉”而聞名鄉(xiāng)里。這時,我們又困惑了,既然他是一個大孝子,天下皆知,曹操怎么會以“不孝”的罪名殺了他呢?這個問題我們擱置一邊,先說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事情吧!在我們的印象中孔融在小時候就是一個“神童”。所謂“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為何孔融長大后會如此平庸呢?其實這是我們的一種“偏見”,長大后的孔融并不平庸。我們看看時人的評價就知道了,陳登說他“博聞強記,奇逸卓犖,吾敬孔文舉?!?禰衡更是稱贊他“大兒孔文舉,小兒楊德祖,余子碌碌,莫足數(shù)也。”我們之所以會有這種看法,是因為他生在三國時代,這個時代是一個波瀾壯闊的時代,我們所推崇的都是些謀士、武將之類的人,如諸葛亮、關羽等人。而孔融呢?他是一個文學家,還是“建安七子”之一。曹丕評價他“今之文人,魯國孔融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干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東平劉楨公干,斯七子者,于學無所遺,于辭無所假,咸以自騁驥騄于千里,仰齊足而并馳。以此相服,亦良難矣。”可見他并不平庸,那我們?yōu)槭裁从X得他平庸呢?很簡單,我們之所以記住曹操,絕對不是因為他是一個詩人,而是亂世梟雄。文學在盛世很受推崇,在亂世則不過是錦上添花罷了,我們看曹操就知道了,我們首先看到是他的軍事才能、政治才能,最后才發(fā)現(xiàn)他還是一個詩人。這時候,我們會覺得錦上添花,對他的崇拜就會又多了幾分。接下來,我們就揭秘,曹操為何會以“不孝”的罪名殺害孔融。原因在于一篇文章,他提了一個觀點:“親子無親論”。講了一個什么意思呢?我們看看原文,根據(jù)《后漢書·孔融傳》記載,“父之于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欲發(fā)耳。子之于母,亦復奚為?譬如物寄瓶中,出則離矣”我們單看這一段話,覺得孔融這是在為不孝找借口,簡直就是“名教罪人”,實在是該殺。但如果我們熟悉漢末三國時代的社會風氣的話,就不會這樣說了。那么,當時是什么樣的社會風氣呢?正如當時有一句童謠叫“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這說明了一個什么問題呢?當時朝廷所提倡的“孝”已經成為了一種假名節(jié)了。這時候,我們就明白了,在東漢時期實行“舉孝廉”的選官制度,儒學變得越來越形式化,本來是以“孝廉”選官的,但“孝廉”變成了一種名聲。而這種名聲是可以被世家大族所操縱的,所以選了一批“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的假名節(jié)之輩。這種虛偽的名節(jié)是對名節(jié)最大的破壞,而孔融則對這提出反抗,他要撕毀這層假面具。正是因為“尚真”的主張,所以要在根源上摧毀這一假名節(jié)的根據(jù),于是在理論上便提出了“親子無親論”。對于統(tǒng)治者來說,這無疑是“惑世誣民”,不容于“禮法”(用來麻醉民眾的假禮法),所以孔融就被殺害了。他雖然被以“不孝”的罪名殺害了,但他恰恰是真孝。我們再看看稍后的嵇康等人就明白了,“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湯武而薄周孔”。表面看起來是反對名教,而在魯迅看來,他們正是把名教當寶貝,所以容不得半點虛偽?!八臍q讓梨”的孔融真實的一面——不禁讓人驚呼“人設崩塌”孔融(153-208),字文舉,漢末魯國人,孔子的二十世孫。父親孔宙,做過太山都尉??兹谏贂r成名,幾次辭謝了州郡的辟舉,于靈帝時“辟司徒楊賜府”(《后漢書·孔融傳》),開始步入仕途。因出任北海(東漢郡國名,治所在今山東昌樂西)相頗有政聲,時人又稱他為“孔北海”。建安年間,孔融先后擔任將作大匠、少府、太中大夫等職。這時曹操專權,他與曹操政治上頗有分歧,每多乖忤,終于在建安十三年(208)被曹操所殺??兹谏禎h室之亂,歷經桓、靈、少、獻四朝,一生“負其高氣,志在靖難,而才疏意廣,迄無成功”。終因書生氣太足、鋒芒太露而不見容于當權者。然而孔融生性耿介,揚善嫉惡,不僅名重當時,“海內英俊皆信服之”,而且很受后人稱譽:“懔懔焉,皜皜焉,其與琨玉秋霜比質可也?!蹦敲?,這位漢末大名士的性格和為人究竟如何呢?"融四歲,能讓梨……"這是《新三字經》中講的故事,說小孔融四歲的時候,吃梨的時候專挑小的,將大的讓給別人。那么,孔融讓梨,大梨讓給了誰呢?讓給了他的哥哥,孔褒。悲催的孔褒孔大哥,就因為貪嘴吃了個大梨,結果被弟弟孔融騙去了一條命。話說士大夫張儉,殺了大宦官候攬全家老幼之后,一徑逃亡到了曲阜孔家,上前敲門。開門的是剛剛9歲的小孔融,小孔融讓張儉進去,收容了他。不久事發(fā),官府來追究責任,說:雖然門是小孔融開的,可是他年紀小,不具行為能力與責任能力……嗯,那個誰,他大哥孔褒,不是已經16歲了嗎?他以前吃過小孔融讓的大梨吧?那就這樣好了,這件事就算在孔褒身上吧,融四歲,讓哥梨,褒十六,還條命……于是莫名其妙的孔褒,就因為一只梨,被官府拖出去,砍了腦殼。這就是孔融讓梨的后續(xù)故事。眨眼工夫,小孔融也長大了,出任了北海國相,也成為了士大夫。有一天他為父親舉辦喪事,要求當?shù)氐娜罕姸急仨毘鰜?,死的又不是大家的爹,所以群眾們被迫來了,卻哭不出聲來。猜猜孔融干了什么?孔融殺掉了一個在他父親墓前哭泣的人,罪名是不夠悲痛?;旧蟻碚f,這就是士大夫的風格和德性。單以人性而論,他們絕不比太監(jiān)更善良,反而在邪惡上別出心裁,富有創(chuàng)意。在建安九年,軍閥袁紹之子袁譚率兵圍攻青州城,此時城內的守兵僅僅剩下了幾百人,形勢萬分危急。當時的孔融也在青州城內,為了維護自己“臨危不懼”的名士形象,其選擇故作淡定,飲酒作詩,拒絕上城督戰(zhàn),令守城士兵又氣又惱。后來,在袁譚大軍攻破青州之時際,孔融竟然在士兵的掩護下悄悄地逃離了青州城,無情地丟下了自己的孩子和妻子。也是在這一次的戰(zhàn)爭中,他的孩子和妻子都被敵人殘忍殺害。三國時期,孔融在北海為相,“效忠”曹魏政權,本應該兢兢業(yè)業(yè),恪盡職守,團結在以曹操為核心的“曹氏集團”周圍。然而孔融志大才疏,只會高談闊論,還偏偏總是對上級曹操出言不遜,架子十足。當時孔融憤憤地說:“父與子,有什么恩 論其本義,不過當時情欲發(fā)作而已”?!白优c母,又有什么愛 就像一件東西暫時寄放在瓦罐里,倒出來后就什么關系都沒有了”。孔融又說:“鬧饑荒時,有點吃的,如果父親不好,便寧肯拿給別人去吃”。這樣的“毀三觀”言論,在當時那個封建的時代當然被認為是大逆不道的。故而曹操在得知事情緣由后,勃然大怒,加上孔融平時只會夸夸其談、弄虛作假,便下狠心最終殺了他。此外,孔融還是一個喜歡詭辯的人。在史料《物理論》中有這樣的記載:東漢末年有個叫管秋陽的人與弟弟及其同伴,因避戰(zhàn)亂而結伴同行,因為沒有了糧食,管秋陽就對自己弟弟說:“現(xiàn)在如果不吃你的同伴,我們三人就一起死?!庇谑切值軅z一起殺了這個同伴,吃了同伴并且最終活了下來。 這件事情遭到當時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強烈譴責譴責,而事后孔融卻對周圍人說:管秋陽愛惜父母賜予的身體,所以吃了同伴天經地義,由于只是一個同伴,不是什么朋友,所以吃了就吃了。如果像管仲吃了鮑叔,貢禹吃了王吉,那才叫大逆不道!而管秋陽吃的那個人,不過是一只能說話的鳥獸罷了,就像狗吃了一只狐貍,一只狐貍吃了一只鸚鵡一樣,沒什么奇怪的。在孔融的思想里:只有統(tǒng)治階級、官僚士族的生命是有價值的,普通老百姓生命的價值不如一只禽獸!孔融對生命的冷漠不禁讓我們再次回味“孔融讓梨的故事”:如果孔融不讓梨,他的哥哥們很可能會欺負他。這是他不得已的選擇。也許在他哥哥們的眼里,他這不是謙讓,而是一種屈服。強者占大利益,弱者占小利益,何來謙讓一說?要是孔融作為強者將占據(jù)大利的機會讓給弱者,這才叫謙讓??墒强兹谧钚?,是弱者,必須忍氣吞聲。后來的所作所為證明了一切:孔融為了自己的名聲,可以毫不猶豫放棄妻子和子女的性命;孔融對父親母親沒有基本的感恩之心;視他人生命如同草芥。故而孔融又怎么會真正地設身處地為自己的哥哥們考慮呢?孔融讓梨,大奸若忠!有多少偽君子,由于善于偽裝再加上政治美化,搖身一變,成為了堂堂正正的“君子”??兹谶@種才是中國歷史上不折不扣的偽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