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達摩,天竺人。梁大通元年從廣州登陸,到中國傳播佛,教。達摩渡長江入北魏境,先游歷了洛陽,后到少林寺,在五,乳,峰上一個石洞里面壁靜修,時間長達九年。他依據(jù)大乘派教義,融匯中國精神,開創(chuàng)了中國佛,教,禪,宗,被尊為初祖。在眾多求教者中,達摩選擇將衣缽傳給了慧可。東魏天平三年達,摩,圓,寂,葬于熊耳山,立塔于定林寺。
唐玄奘:629年,玄奘毅然由長安私發(fā),冒險前往天,竺。在天竺的十多年間,玄奘跟隨、請教過許多著名的高僧,他停留過的寺院包括當時如日中天的著名佛,教,中,心,那,爛,陀,寺,他向該寺的住持,印,度,佛,學(xué),權(quán),威戒賢法師學(xué)習(xí)《瑜伽師地論》與其余經(jīng)論,戒賢是護法的徒弟,世親的再傳弟子。在貞觀十三年,他曾在那爛陀寺代戒賢大師講授《攝大乘論》和《唯識抉擇論》。
643年,玄奘載譽啟程回國,并將657部佛,經(jīng)帶回中土。他花了十幾年時間在今西安北部約150公里的銅,川,市,玉,華,宮內(nèi)將約1330卷經(jīng)文譯成漢語。玄奘本身最感興趣的是“唯識”部分。這些佛經(jīng)后來從中國傳往朝,鮮,半,島、越,南和日,本。玄奘依翻,譯,佛,典與對經(jīng),文的闡釋而開創(chuàng)了中,國,法,相,唯,識,宗,其學(xué)說卻深深地影響了其他諸,多,宗,派。奘師一生所翻,經(jīng),論,合七十四部,總一千三百三十八卷,為中土一切譯師之最。另外,由玄奘大師口述,弟子僧辯機筆撰的《大唐西域記》,堪稱中國歷史上的經(jīng),典,游,記。尤有甚者,由于印,度,歷,史紀錄的缺乏,這本珍貴的游記更成為歷史文化學(xué)者研究古天,竺,地,理,歷,史時不可或缺的文獻。
僧一行:二十一歲時因父,母,雙,亡,遇見天臺宗玉泉弘景大師,興起了出家的念頭。遂在嵩山普寂大師門下剃,度為僧,因為深入“一行三昧”,故法名一行。后于嵩山、玉泉寺學(xué)習(xí)佛教經(jīng)典和天文數(shù)學(xué)。開元五年,唐玄宗李隆基派專人將他接回長安,參與善無畏大師的譯經(jīng),協(xié)助翻譯《大日經(jīng)》。開元九年,經(jīng)張說推薦,唐玄宗命一行主持修編新歷法《大衍歷》。同年,他和梁令瓚一起,設(shè)計制造了黃道游儀、渾儀、復(fù)矩等天文測量儀器。他利用新制成的黃道游儀測量恒星的赤道坐標,發(fā)現(xiàn)和漢代的測量結(jié)果有很大的變動,這比英,國,天,文,學(xué),家,哈,雷在1712年提出自行運動的觀點要幾乎早一千年。開元十二年,一行主持大規(guī)模的全國性天文測量,測量了北到鐵勒,南到交州共13個地點的日影和北極星高度。其中還測量了河南四個地點的距離。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大地測量,結(jié)果推翻了“日影千里差一寸”的傳統(tǒng)說法。根據(jù)其測量結(jié)果可以計算出地球子午線的長度,開創(chuàng)了科學(xué)史上用觀測方法確定子午線長度的先河?!洞笱軞v》定稿之年,一行病,逝。
鑒真:42年,日,本,留,學(xué),僧,榮,睿、普,照到達揚州,懇請鑒真東渡日本傳授“真正的”佛,教,為日,本,信,徒,授,戒。鑒真所開創(chuàng)的四,戒,壇,也成為最先開創(chuàng)日,本,天,臺,宗之前日,本,佛,教,僧,侶,正,式,受,戒的唯一場所。鑒真也被尊為日,本,律,宗,初,祖。鑒真不僅為日,本帶去了佛,經(jīng),還促進了中國文化向日,本的流傳。在佛,教、醫(yī)藥、書法等方面,鑒真對于日,本都有深遠的影響。鑒真及其弟子在書法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詣,他在第六次東渡之時,攜帶了王羲之的行書摹本一幅喪,亂,帖、王獻之的行書真跡三幅,以及其他各種書法50卷。這對日,本,書,道的形成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鑒真本人也是書法名家,其“請,經(jīng),書,貼”被譽為日,本,國,寶。
鳩摩羅什:鳩摩羅什對東,亞,佛,教,經(jīng),典的貢獻巨大。羅什于西明閣和逍遙園開始譯經(jīng),據(jù)《出,三,藏,記,集》載,羅什一生翻譯三藏經(jīng)論74部,凡384卷,有《金,剛,經(jīng)》、《阿,彌,陀,經(jīng)》1卷、《坐,禪,三,昧,經(jīng)》3卷、《法,華,經(jīng)》7卷、《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27卷、《維,摩,經(jīng)》3卷、《大,智,度,論》100卷、《中,論》4卷等。此外還有,與廬山慧遠的書信問答集《大,乘,大,義,章》3卷,弟子僧肇編撰的《注,維,摩,詰,經(jīng)》10卷遺世。入室弟子有僧肇,道生,道融,慧觀等三千余人,后世有什門四圣、八俊、十哲之稱。他翻譯的經(jīng)卷準確無誤,對后,世,佛,教,界,影,響極為深遠。并留有“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名句。贊,寧稱贊鳩摩羅什翻譯《法華經(jīng)》“有天然西域之語趣”,《金,剛,經(jīng)》雖有眾多譯本,在佛,教,界一向傳誦的是鳩摩羅什的譯本。鳩摩羅什的譯文已臻于精美,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四字句為主的行文體制,稱“譯經(jīng)體”。
真諦:武帝太清二年,真諦三藏從西,天,竺抵達建業(yè),因遇侯景之亂,被迫逃,難于蘇杭,后開始從,事,佛,經(jīng),翻,譯,事,業(yè),一生共翻譯76部315卷,其中以《攝,大,乘,論》、《俱,舍,論》、《金七十論》等經(jīng)最為著名。受刺史歐陽頠竭誠供養(yǎng),智愷等人亦來歸依,由此繼續(xù)其翻譯、弘法事業(yè)。真諦翻譯經(jīng)典的特色,是一邊講學(xué)、一邊翻譯,譯述并進,并時常從事“義疏注記”。史載他“循環(huán)辯釋,反復(fù)鄭重,乃得相應(yīng)。一章一句,備盡研核,釋義若竟,方乃著文?!?在他的影響下,成立了攝,論,宗、俱,舍,宗一派。
法顯:東晉安帝隆安三年,法顯六十多歲的高齡,與同學(xué)慧景、道整、慧應(yīng)、慧嵬四人結(jié)伴,從長安出發(fā)西,行。至張掖,又遇見智嚴、慧簡、僧紹、寶云、僧景,共進至敦煌。敦煌太守李浩,供給法顯等五人渡流,沙,河,經(jīng)鄯,善,至烏,耆,國。與法顯同行的僧人,或至高昌,或至罽賓,法顯與其他三人則渡過蔥,嶺,到達北,天,竺。法顯與慧景、道整,欲前往中,天,竺,求,取,戒,律。南渡小雪山時,因暴,雪,慧景死于小雪山。法顯與道整到達中,天,竺,得到《摩,訶,僧,祇,律》。法顯在中,天,竺三年,學(xué)習(xí)梵語。道整后來決定留在中,天,竺,法顯則帶著法本準備返回中國。途中歷盡艱險,于義熙六年到達獅,子,國。在此停留兩年,得到《彌,沙,塞,律》、《長,阿,含,經(jīng)》、《雜,阿,含,經(jīng)》及雜藏等。法顯在古,都,阿,努,羅,陀,城到處參學(xué)后,于義熙八年帶了多部梵本典籍,從海路回國,途中遇風(fēng),暴,經(jīng),耶,婆,提,國等地,最后在青州長廣郡牢山南岸上岸?;貒蠖ň幽暇?,與佛,馱,跋,陀,羅合譯經(jīng)、律、論共六部24卷。著有《法,顯,傳》(又名《佛,國,記》),是今日研究古代中,亞、南,亞歷史、地理、風(fēng),俗和佛,教等重要資料。
懷素:懷素在參,禪的時候,也喜歡筆墨,曾經(jīng)西游長安,后遷至京兆。遍訪唐朝名家,并且尋訪前朝遺書,融會貫通,書法技藝大進。懷素經(jīng)常性的生病,每次病痊愈之后,書法體勢就會產(chǎn)生新的變化。相傳禿筆成冢,并廣植芭蕉,以蕉葉代紙練字,所以把他居住的地方叫“綠天庵”。懷素成名于他三十歲后早期,當他來到長安之后。懷素早年書法作品筆勢縱橫馳突,體態(tài)健緩跌宕,因以婆,娑,爛,漫,形,象,別開生面,情韻不減而境界別出。他的性情疏放豪宕,不拘細行,頗好嗜酒,每當酒酣興發(fā),一遇到寺壁里墻、衣裳器皿,無所不書,唐朝人稱為“醉僧”。懷素的草書如驟雨旋風(fēng),字字飛動,宛若有神。運筆如游絲裊空,圓轉(zhuǎn)自如,雖野逸而法度具在。晚年趨于平淡。
貫休:貫休精通詩畫,辛文房曾盛贊貫休:“天賦敏速之才,筆吐猛銳之意,昔謂龍象,蹴踏非驢所堪,果僧中之一豪也?!庇绕渎劽诶L畫羅漢,“胡貌梵相,曲盡其態(tài)”?!缎彤嬜V》說貫休羅漢“狀貌古野,殊不類世間所傳,豐頤蹙額,深目大鼻,或巨顙槁項,黝然若夷獠異類?!毕鄠髌洹罢姹驹谠フ挛魃皆铺迷汗B(yǎng),……迎請祈雨,無不應(yīng)驗。”一說米芾的字師法貫休。有詩文集《西岳集》傳世。晚年居唐山十四年。與齊己、皎然皆以詩聞名,并稱為“唐三高僧”,后人編纂《唐三高僧詩集》。乾化二年以八十一歲圓,寂于前蜀。
懷丙和尚,北宋真定人。據(jù)史書記載,懷丙和尚天生聰明善思,曾多次解決當時困難重重的工程難題。真定13級寶塔,中間的柱子壞了,寶塔向西北傾斜,懷丙和尚另做一根柱子,把壞柱子換下,把寶塔扶正了。趙州洨河石橋歪斜欲倒,懷丙和尚說,往橋下石頭中灌鐵,可以扶正。鄉(xiāng)民們踴躍捐助石塊,懷丙和尚在石頭上鑿洞,溶化鐵水橫貫其中,果然扶正了石橋。
弘一法師,俗名李,叔,同,浙江平湖人,生于天津。既是才氣橫溢的藝,術(shù),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二十文章驚海內(nèi)”的大師,集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xué)于一身,在多個領(lǐng)域,開中華燦爛文化藝術(shù)之先河。他將中國古代的書法藝術(shù)推向了極至,“樸拙圓滿,渾若天成”,魯,迅、郭,沫,若等現(xiàn)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師一幅字為無尚榮耀。他是第一個向中,國,傳,播,西,方,音,樂的先,驅(qū),者,所創(chuàng)作的《送,別,歌》,歷經(jīng)幾十年傳唱經(jīng)久不衰,成為經(jīng)典名曲。他苦心向佛,過午不食,精,研,律,學(xué),弘,揚,佛,法,普渡眾生出苦海,被佛,門,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盡的精神財富,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是中國絢麗至極歸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太虛大師曾為贈偈:以教印心,以律嚴身,內(nèi)外清凈,菩提之因。趙樸初先生評價大師的一生為:無盡奇珍供世眼,一輪圓月耀天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