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西方社會心理學的發(fā)展歷程,我們可大致將其劃分為幾個階段:1,西方社會心理學的萌芽與誕生(19世紀末葉到20世紀初)社會心理學的專題研究,開始于19世紀下半期。
1860年出現(xiàn)了拉察魯斯和斯坦塔爾關于民族心理學的系列論文。此后,塔爾德的《模仿律》西格爾的《犯罪的群眾》、勒邦的《群眾心理學》等著作陸續(xù)出版,為社會心理學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1908年,美國社會學家羅斯和英國心理學家麥獨孤不約而同地發(fā)表了以《社會心理學》命名的專著。西方把這一年作為社會心理學誕生的年代。到了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每個和蘇聯(lián)的社會心理學家先后把科學實驗方法引進這一學科,才使得社會心理學從描述對象轉向探索和揭示規(guī)律,社會心理學才成為一門獨立科學。其奠基人公認為法國實證主義哲學家奧古斯特.孔德。社會心理學成為一門科學的基礎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原因:1)開始運用實驗;2)用數(shù)量分析補充對現(xiàn)象的質的分析;3)從描述現(xiàn)象轉向揭示和利用規(guī)律。
2,西方社會心理學科學體系的建立(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早在1898年特里普利特關于社會促進的實驗研究,可多年來,這個很有價值的提議并沒有引起廣泛的注意,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美國心理學家奧爾波特和德國心理學家默德開創(chuàng)了實驗社會心理學方向。在他們之后,實驗社會心理學才開始在西方特別是在美國成了社會心理學研究的主流。奧爾波特的著作《社會心理學》問世以后,社會心理學進入一個快速發(fā)展時期。
1928年瑟斯頓提出了態(tài)度測量法,把由托馬斯和茲納涅茨基開始并成為當時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心的態(tài)度研究,提高了一步。
1934年莫雷諾提出了社會測量法,用以測量群體內人際吸引和排斥問題。
1938年勒溫把場論引進社會心理學,提出了個人生活空間或場的概念,認為行為是個人特點和情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函數(shù)。這些研究方式集中體現(xiàn)在,依托數(shù)學和物理學的原理,為“社會心理學”構建起嚴謹?shù)目茖W體系,從而,奠定起它的定量精確研究方向。
3,西方社會心理學的研究領域的擴展社會心理學研究的主要課題隨著時代的演變而有所不同。
20世紀40~50年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和勒溫的影響下,社會心理學主要研究群體影響和態(tài)度問題。
50年代,阿施等人開展順從的研究。以霍夫蘭為首的耶魯學派發(fā)表了一系列有關說服的研究。費斯廷格提出了認知失調理論,這個理論成為60年代的研究中心。到了70年代,由海德的《人際關系心理學》一書奠定了基礎的歸因理論成了研究重點。
80年代以來,認知社會心理學和應用社會心理學日益受到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