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占庭藝術(Byzantine Art),約5到15世紀中期在東羅馬帝國發(fā)展起來的藝術風格和技巧。
它成為希臘和羅馬古典藝術與后來的西歐藝術之間的紐帶。拜占庭藝術融合了古典藝術的自然主義和東方藝術的抽象裝飾特質。早期基督教藝術與拜占庭藝術之間沒有很分明的分界線。早期的發(fā)端時期,從330年君士坦丁堡成為首都開始到500年左右,被稱為前拜占庭時期。在查士丁尼一世(527-565年)統(tǒng)治時期迎來了拜占庭藝術的第一個黃金時代。在8世紀和9世紀的一段時間,一場被稱為反偶像爭辯的糾紛反對圣像崇拜,許多繪畫和雕塑被摧毀。隨著843年反偶像主義的終結,對神圣人物的描繪再次得到鼓勵。拜占庭藝術的第二個黃金時代,從9世紀持續(xù)到12世紀,將寫實主義引進帝國宮廷藝術,將神秘主義引進宗教藝術。拜占庭藝術最后的輝煌發(fā)生在13到15世紀中期的巴列奧略王朝統(tǒng)治時期;它被稱為拜占庭復興。在后期階段的宗教藝術表達了更多的情感和自然主義。中世紀拜占庭帝國(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以及受其影響的諸地區(qū)的建筑、繪畫以及其他視覺藝術。具有拜占庭藝術特征的繪畫與建筑風格最早形成于6世紀,這種風格直到1453年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帝國最終瓦解時才告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