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長為什么要兒童學古詩詞?我們要孩子學古詩詞,無非兩個原因:其一,通過優(yōu)美的古詩詞,讓孩子對文學產(chǎn)生興趣;其二,認為兒童時期記憶力強,多記一些素材也有利于提高文學修養(yǎng)。
很多老師會讓孩子先背誦(傳統(tǒng)教育都是以背誦為基礎(chǔ)的),這樣的方法不僅達不到以上兩點目的,對于大多數(shù)孩子都會適得其反,所以我們身邊對語文有興趣,還有一點文化修養(yǎng)的人并不多,因為錯誤的教育方法扼殺了對文學的興趣。
二、為什么不要讓兒童背古詩詞?在古代,文史哲是一體的。文學不是空洞華麗的詞藻,好的文章(詩詞)一定是結(jié)合歷史,結(jié)合哲學(乃至天文地理的),沒有一定的知識儲備,根本就不可能真正讀懂。以《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為例: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甚寒……從文意上解釋自然很簡單,一分鐘就可以跟孩子解釋清楚了,很多老師也是這么做的,然后告訴孩子多么優(yōu)美的詞啊,背下來!但是,這首詞根本就不是兒童可以學得懂得,乃至很多老師本身就不懂:
1.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這個月亮是什么時候存在的?這是天文學的問題,詩人疑惑的不只是月亮存在了多少年(45億年),他想問的其實是這個宇宙時空什么時候產(chǎn)生的?這是哲學問題。他想不明白,只能問老天啦,老天也不會告訴他答案。
2. 我欲乘風歸去:乘風真能飛去嗎?這涉及很多中國傳統(tǒng)神話傳說了,也有淵源,這是歷史的部分。還有科學的部分:沒有人深入思考過乘風是否能夠歸去,如果真正思考下去,飛機應(yīng)該是中國發(fā)明的了,這是物理學。
3. 瓊樓玉宇,高處不甚寒:月球上真有嫦娥嗎?真有天宮玉兔嗎?想上去看看——連方案都有了,本來登月計劃也是中國的,都怪東坡先生怕冷——高處不勝寒。(開玩笑的,這個隱喻東坡被貶,希望回到中央,又怕權(quán)利斗爭的殘酷,這又涉及歷史學、政治學、哲學的內(nèi)容)4.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當時還沒有“日心說”,作者怎么會想到天上的時間跟我們的時間不一致,還要多問一句,月球上現(xiàn)在是什么時間呢?作者怎么想到這個問題的?這又涉及佛學(《優(yōu)婆塞戒經(jīng)》、《顯無邊佛土功德經(jīng)》等),老師都沒法講了,太博大了——但是,當年蘇東坡佛學確實到達一定造詣的,不懂佛學如何懂東坡呢?我想說的是:為什么要讓孩子現(xiàn)在開始學古詩詞呢?孩子真能學得懂嗎?這是值得深思的。如果現(xiàn)在就用錯誤的方法教孩子——背誦、說文解字,反而可能誤導(dǎo)孩子,讓孩子覺得:古詩詞不過如此、古詩詞太討厭了。
三、打油詩文學的本質(zhì)是表達的工具。表達的不是華麗辭藻,而是作者的思想,如果孩子沒有思想,只有工具會發(fā)生什么事情?寫出打油詩,空有其表。今天的教育方法,就是只教孩子文字,不教孩子思想,培養(yǎng)不出有思想的人,更何況詩人?不但沒有教會孩子詩詞,還誤導(dǎo)孩子,讓他一輩子誤會詩詞,對詩詞提不起興趣。
四、兒童如何有效學習古詩詞?1. 找到真正適合孩子讀的詩。語言是表達的工具,詩詞是其中一種形式。能表達的是語言,要表達的是“思想”!先學詩詞不學思想是本末倒置,緣木求魚。孩子本身也是有思想的:比如思鄉(xiāng)之情,小朋友很小的時候就有的吧。我們就可以教孩子《靜夜思》,我是這樣教我6歲的孩子的:我讓他坐在露臺的小椅子上,用手機照明打了燈光在他前面的地板上,然后念到: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床在古代是小椅子,李白有一天跟你一樣做在椅子上看到地上的亮光,感覺像是一層薄薄的冰霜——他寫詩的時候應(yīng)該是秋天快要冬天了,他轉(zhuǎn)念一想應(yīng)該不是冰霜,他抬頭看了看天上的月亮,明白了原來是月光啊~所以“舉頭望明月”,看到月亮李白又想啊:這個月亮跟我在老家時看到的月亮不是同一個嗎?于是,他又想老家了:“低頭思故鄉(xiāng)”。我又問我兒子,你想奶奶嗎?想回老家找(堂)姐姐嗎?他說想。我又說:“你想奶奶的時候,會怎么說?。渴遣皇敲看味际钦f:‘我想奶奶了……’很沒有意思,李白就不一樣,他不直接說我想奶奶了,他說:‘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就把那種有點想又不是那么想的感覺隱隱地表達出來了,是不是很厲害?“我兒子就懂了,通過詩可以把自己細膩的感受準確地表達出來。然后我又在露臺給他打燈,讓他扮演李白,跟他一起把詩再念了一遍。過了一周我再問他這首詩,他還沒忘記,但是他不是記下一個字是什么,而是回憶那天晚上在露臺的情景。念到”舉頭望明月”的時候,他還會揚起小腦袋看看天花板,邊看邊念。他讀懂了李白那個剎那的感受,也知道學詩有什么意義了。后來為了刺激他學詩,還跟他念了個打油詩:“看那風景美如畫,本想吟詩贈天下,無奈自己沒文化,只說今天浪好大。”他哈哈大笑,應(yīng)該也能夠體會到真正的詩和打油詩的差別了吧:差別不是押韻,是作者的“思想”。語文只是表達的工具,要表達的其實是思想(包含天文、地理、哲學、政治、歷史、宗教等等),思想是“本”,文字是“末”,若舍本而逐末,只會培養(yǎng)出寫打油詩的窮酸書生,家長要特別警惕,不要毀了孩子對文學天生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