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5世紀以前,韓語只有語言沒有文字,以漢字為書寫工具,但掌握漢字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漢語就更不用說了。
朝鮮最早史書《三國史記》記載了不少高句麗郡縣地名,多是朝鮮語音譯。到新羅時期外語水平大漲之后,才改為漢語,即使如此,也有不少不合漢語語法的。還有像韓國的國號,跟我們戰(zhàn)國時候的韓國也不是一回事,《后漢書》記載過當時朝鮮半島南部有馬韓 、辰韓 、弁韓三個部落, 合稱“三韓”,是當時的朝鮮語音譯。而韓國首都之前的名稱“漢城”也跟漢人無關(guān),地名來自漢江,這個han,可能是大的意思。漢語真心難,所以明清來往中國“燕行”的朝鮮知識分子,也只能靠筆談才能跟中國人交流。精英尚且如此,老百姓更不用說了,有工作需要的就發(fā)明了口訣、吏讀、鄉(xiāng)札等各種方法苦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