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儒家道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不同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等,比較出名的代表作《論語》等。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莊子等,比較出名的代表作《道德經》等。儒家入世、道家出世。儒家講先天下之憂而憂、道家講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儒家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道家政治渺小藝術永恒,儒家講究禮儀 尊孔孟之道,道家講求修身養(yǎng)性,有樸素唯物主義。(二)儒家道家思想的政治效應不同中國漢代以后的統(tǒng)治者所選擇的是儒家,而不是老子的學說。漢武帝從漢初崇尚黃老之術轉向獨尊儒術,一定有其迫不得已的考慮。對他這種被現實政治的具體問題糾纏著的統(tǒng)治者來說,道家的理論與現實距離太大,而儒家理論與現實社會政治過程的差距較小,可操作性比較強。道德經的深刻博大反而阻礙了其推廣應用,只有在消滅私有制的時機成熟之后,等到那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政黨出現之后,它才能一展身手。它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里,只能被束之高閣。在大道與現實差距很大而人們又無法改變現實的情況下,儒家學說作為一種不徹底的學說反而更加適用,它可以在不改變現有政治經濟過程的情況下,追求人的精神解放,包括佛教也是如此,置人與社會之間的有機聯系于不顧,一廂情愿地追求開悟。正是由于儒學與佛教在理論上沒有深入到人性與社會政治經濟過程的有機聯系,因而能夠與私有制兼容,所以便能夠被統(tǒng)治者接納,被奉為國教,實際地發(fā)揮著引導人心的作用,維系著道統(tǒng)的延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