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時期是泥范鑄造:先制做模型——用泥土按照器物原型雕刻成泥模;然后翻外范——將調(diào)合均勻的泥土拍打成平泥片,按在泥模的外面,用力拍壓,使泥模上的紋飾反印在泥片上。
等泥片半干后,按照器物的耳、足、鋬、底、邊、角或器物的對稱點(diǎn),用刀劃成若干塊范,然后將相鄰的兩泥范做好相拼接的三角形榫卯,而后晾干,或用微火烘烤,修整剔補(bǔ)范內(nèi)面的花紋,這就成了鑄造所用的外范;再制內(nèi)范——將制外范使用過的泥模,趁濕刮去一薄層,再用火烤干,制成內(nèi)范。刮去的厚度就是所鑄銅器的厚度;然后合范——將內(nèi)范倒置于底座上,再將外范塊置于內(nèi)范周圍。外范合攏后,上面有封閉的范蓋,范蓋上至少留下一個澆注孔;最后澆鑄——將融化的青銅溶液沿澆注孔注入,等銅液冷卻后,打碎外范,掏出內(nèi)范,將所鑄的銅器取出,經(jīng)過打磨修整,一件精美的青銅器就制作完成了。以上所知的是夏商時期的方法。到了商中晚期,失蠟法出現(xiàn),做法是,用蜂蠟做成鑄件的模型,再用別的耐火材料和泥土填充泥芯和敷成外范。加熱烘烤后,蠟?zāi)H咳刍鞒?,使整個鑄件模型變成空殼。再往內(nèi)澆灌銅溶液,便鑄成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