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樓景區(qū)整個占地面積不起過圓明三園總占地面積的五十分之一,只是一個很小的局部而已。但它卻是成片仿建歐式園林的一次成功嘗試。這在東西方園林交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曾在歐洲引起強烈反響。清帝為了追求多方面的樂趣,在長春園北界還引進了一區(qū)歐式園林建筑,俗稱“西洋樓”,由諧奇趣、線法橋、萬花陣、養(yǎng)雀籠、方外觀、海晏堂、遠瀛觀、大水法、觀水法、線法山和線法墻等十余個建筑和庭園組成。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開始籌劃,至二十四年(1759年)基本建成。由西方傳教土郎世寧、蔣友仁、王致誠等設計指導,中國匠師建造。建筑形式是歐洲文藝復興后期“巴洛克”風格,造園形式為“勒諾特”風格。但在造園和建筑裝飾方面也吸取了中國不少傳統(tǒng)手法。建筑材料多用漢白玉石,石面精雕細刻,屋頂覆琉璃瓦。西洋樓的主體,其實就是人工噴泉,時稱“水法”。特點是數量多、氣勢大、構思奇恃。主要形成諧奇趣、海晏堂和大水法三處大型噴泉群。
歷史上的圓明園,是由圓明園、長春園、綺春園(萬春園)組成。三園緊相毗連,通稱圓明園。共占地5,200余畝(約350公頃),比頤和園的整個范圍還要大出近千畝。是清代封建帝王在150余年間,所創(chuàng)建和經營的一座大型皇家宮苑。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五朝皇帝,都曾長年居住在圓明園優(yōu)游享樂,并于此舉行朝會,處理政事,與紫禁城(故宮)同為當時的全國政治中心,被清帝特稱為“御園”。“圓明園”,是由康熙皇帝命名的。玄燁御書三字匾額,“圓明”二字的含義是:“圓而入神,君子之時中也;明而普照,達人之睿智也?!币馑际钦f,“圓”是指個人品德圓滿無缺,超越常人;“明”是指政治業(yè)績明光普照,完美明智。這可以說是封建時代統(tǒng)治階級標榜明君賢相的理想標準。
圓明園匯集了當時江南若干名園勝景的特點,融中國古代造園藝術之精華,以園中之園的藝術手法,將詩情畫意融化于千變萬化的景象之中。圓明園的南部為朝廷區(qū),是皇帝處理公務之所,其中最著名的有上朝聽政的正大光明殿。其余地區(qū)則分布著40個景區(qū),其中有50多處景點直接模仿外地的名園勝景,如海寧的安瀾園.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蘇州的獅子林........不僅模仿建筑,連名字也照搬過來。還有祭祀祖先的安佑宮,舉行宴會的山高水長樓,模擬《仙山樓閣圖》的蓬萊瑤臺,再現《桃花源記》境界的武陵春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