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低年級古詩教學教學效果重難點感悟長春版語文教材中古詩內容所占的比重很大,尤其低年級教材中蘊含了許多古詩文。
針對低年級學生具有年齡小,閱歷淺,知識有限等心理、生理特點,新課標中對低年級古詩的教學目標定的較低。僅讓學生能熟練誦讀詩詞,體會到詩文的美妙,獲得情感體驗,并不再逐字逐句地講解分析下苦功夫。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在低年級學生古詩學習中,把握低年級古詩教學重難點,提高古詩教學效果,幫助學生積累語言、陶冶情操,提高學生文化修養(yǎng)的豐富資源。下面,筆者就結合小學低年級古詩教學實踐和反思心得,淺談如何有效開展小學低年級的古詩教學。 一、明確古詩教學目標,注重積累精煉語言 幾千年流傳至今的古詩無論從語言,還是從思想內涵看都是中華文化的精品,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和很高的審美價值,而能夠選入小學課本里的古詩更是精品中的精華――小學低年級教材選編的古詩比重較大,通過開展古詩教學開啟一扇學生多角度、多渠道接觸、感受中華文化的窗口,目的是讓學生能夠多多積累精煉語言,突破識字量的制約,為日后成長中反芻地感悟語言積累了經(jīng)典材料,厚積薄發(fā)。同時古詩教學也激發(fā)了學生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熱愛中國語言文字藝術,并受到個性化的情操熏陶,極大豐富了學生的精神世界。 低年級學生記憶能力較強,教材中的多數(shù)文本學習后都能背誦下來,那么選擇古詩作為誦讀、背誦的文本,積累的就是經(jīng)典的語言。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明確古詩教學目標,要順應兒童喜讀好背,記憶力強的特點,鼓勵學生多讀多背,積累經(jīng)典名句,培養(yǎng)低年級學生“出口成章”的語言運用能力。例如,通過《古朗月行》古詩的學習,學生積累了對月亮贊美的詞語和生動的比喻:月亮像白色的玉盤,又像美玉制作的鏡子。同時,還有效幫助學生誦讀詩句,感知古詩描繪的情境美,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真可謂一舉多得。 二、構建自主體驗古詩教學課堂,提高教學效率 小學語文教師要深刻理解新課標理論“語文學習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積極構建自主體驗的古詩教學課堂,提高教學效率,讓學生語文能力和綜合素質都得到全面發(fā)展與提高。 筆者在低年級古詩教學實踐中經(jīng)常采用如下四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學效果良好: 1.多種形式品讀入情 語文教師通過反復的朗讀,向學生滲透字音字形??刹扇《喾N品讀方式:自由讀、小組讀、男女生對讀、指名讀等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入情。 2.通過識字感悟入境 低年級學生通過進行識字、寫字教學,簡單理解字義,教師要結合字詞在古詩中的運用和書上的注釋簡單感悟詩文大意,帶領學生進入優(yōu)美的古詩情境。 3.創(chuàng)情設境欣賞運用 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創(chuàng)設優(yōu)美情境教學古詩:利用音樂欣賞古詩、研討配畫再現(xiàn)古詩、激發(fā)興趣書寫古詩、感情朗讀吟唱古詩。 4.背誦積累自主感悟 背誦積累整合感悟,這是古詩教學的終極目標。語文老師在教學中要重視引導學生以讀為本,讀中感悟。教師要開放課堂,放飛學生,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深切感悟古詩的意境、語言、音韻和形象的優(yōu)美,讓學生在語文古詩文學習中,能力與素質均得到全面的發(fā)展與提高。 三、把握教學重難點,提高低年級古詩教學效果 低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較低,想象力也還不夠豐富,因此,古詩教學目標、重難點也有所不同――低年級學生學習古詩要求體會古詩中的情景,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而不是如高年級學生學習古詩要求理解詩句意思,感悟古詩意境,將古詩的意境用語言表述出來或用圖畫描摹出來。比如,《贈汪論》這首詩,在長春版教材低年級下冊出現(xiàn)了,在人教版的高年級教材也有,但是不同的年級古詩詞教學的要求不同,因此教學的重難點也就不同。 1.重在閱讀表露自己的情感 《新課標》在第一學段的目標中指出:“誦讀兒歌、童謠和淺顯的古詩……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因此,教學中要通過各種形式來指導、訓練學生讀。在讀的實踐中達到正確、流利,在此基礎上才可以要求學生讀出自己的體會,表露出自己的情感。比如在讀中體會古詩的停頓規(guī)律、語氣、語調等。如:“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边@首五言詩的停頓規(guī)律是“二三式”。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范讀和領讀尤其重要,而不是簡單評價:某某同學讀得真好,誰還能比他讀得更好?事實上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很少有學生能知道閱讀的質量高低。而如果有了教師的聲情并茂的范讀和領讀,就會使學生直觀地感覺到:原來“這樣讀”是感人的!在此基礎上再去誦讀才會使學生有個性化的感悟。同時通過多種方式的誦讀,就容易達到背誦古詩的目標,而不是學習完古詩再留作業(yè)要求學生背誦古詩。 2.借助插圖體驗古詩意境 低年級古詩教材中都配有鮮活的、富有兒童情趣的插圖,教學中要充分利用這些教學資源。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借助背景圖,觀察圖畫中人物的表情、動作、自然景物特色,從而體驗古詩中蘊含的意境。如《詠鵝》這首詩,插圖非常形象生動,與詩文描寫的內容十分吻合。在教學中觀察圖畫、描述圖畫內容的說話訓練基本上再學習古詩,再體驗古詩的意境,效果往往更好。這一課的課后練習中“根據(jù)自己對詩句的理解給圖畫圖上顏色”一題,更是有趣。它不是簡單地涂顏色,是學生在對古詩的個性化理解之后,根據(jù)自己對詩歌意境的體驗涂顏色。同時也是學生在生活中實踐經(jīng)驗的一種呈現(xiàn)。涂色之后,如果再引導學生聯(lián)系詩句說一說自己為什么涂這樣的顏色,那就是對古詩更進一層次的深化和感悟。 3.以古詩為載體認字、識字 識字是低年級教學的重點之一,更是低年級教學的重中之重。低年級古詩教學中的第一個教學目標都是關于識字教學的界定。以顏真卿的《勸學》為例,這首詩短短的28字,要求認識10個生字;認識1個偏旁――“又字旁”;了解“首”字的演變過程,認識首的字理識字圖;會寫7個生字。詩歌中除了以前學習過的漢字,其它字在本課都得到了識記,可見本課承載的識字任務之重。識字教學中要求多認少寫,要求認識的字“在本課認識,放到其它的語言環(huán)境中也認識”。而這恰恰是低年級學生識字的難點之一,教學中我們發(fā)現(xiàn)許多學生能夠把課文很熟練地“說”下來,而不能把課文認讀下來。而古詩往往字數(shù)不多,在這樣的語言環(huán)境下更容易落實認讀目標。也因為古詩易背誦,落實識字目標自然會降低難度。 綜上所述,小學低年級古詩教學有其自身的獨特性、系統(tǒng)性,也有著不同的教學側重點,語文教師要“把脈關鍵,呈現(xiàn)重點”,構建符合低年級小學生年齡特點及其心理發(fā)展的古詩教學課堂,堅持以人為本,積極提高古詩的教學效率,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學到讀書的方法,提高學習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