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劇的表演藝術(shù),早期的高腔連臺大本戲,重功架與特技。
且融百戲、雜技、武術(shù)等于其中,如《目連傳》大戲很講究“射叉”、“疊羅漢”、“爬竿”等技藝。后來青陽腔進入,湘劇的表演藝術(shù)就開始從偏重大鑼大鼓的戲,逐漸變?yōu)橐部梢匝莩¤屝」牡膽?,特點是唱重于做,做工生活氣息很濃,程式化的動作不多。如《琵琶記》、《金印記》的表演藝術(shù),至今仍保留著凝重、古樸的風格。湘劇在清中期昆腔進入以后,其表演藝術(shù)表又有所發(fā)展,吸收了昆腔載歌載舞的特點,唱做并重,舞臺表演活潑多姿。如《白兔記·打獵回書》、《破窯記·趕齋潑粥》,相傳這是老仁和班小生杜三和喜保的創(chuàng)造,傳演至今,仍有很大的藝術(shù)魅力。湘劇在彈腔進入湘劇后,其表演藝術(shù)在表演程式上有所加強,出現(xiàn)了一批如《水擒龐德》、《五臺會兄》等以造型、功架著稱的劇目,增設了紫臉這個行當。紫臉始于仁和班的郭少仁。由于高腔、亂彈同臺表演,高腔吸收了彈腔所長的做工和武打,彈腔則受到高腔滾唱的影響,發(fā)展成長段流水。湘劇在清末京劇進入長沙以后,18位京劇藝人參加湘劇班同臺演出,湘劇藝人又向京劇藝人學習武功,并在彈腔演唱中吸收了京劇一些花腔,又一次豐富了湘劇的表演藝術(shù)。湘劇是湖南地方大戲種之一,主要流行于長沙所轄各地,已 有五六百年的歷史了。湘劇的特點是多聲腔融合在同一戲中。它 是由外來聲腔和表演藝術(shù)與本地民間藝術(shù)、方言融會而成,它包 括高(腔)、低(低牌子)、昆(昆曲)、亂(亂彈又名南北路) 四大聲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