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師道尊嚴之本原“師道尊嚴”一詞的提出,可以追溯到西漢時期儒家代表作之一的《禮記》中的《學記》。
“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當其為尸主,則弗臣也;當其為師,則弗臣也。大學之禮,雖詔于天子無北面,所以尊師也?!闭f得是,當作教育的一種傳統(tǒng),不是所有的人都懂的尊師的深遠意義。只有尊師,才能重道,只有重道,才能在全國造成重視教育的風尚。所以,在兩種情況下,君王才不以君臣的尊卑關(guān)系對待臣子:
一是臣子在祭祖時充當受祭者的時候,一是臣子身為教師的時候。按照大學的規(guī)矩,教師給天子講課時,可以不受君臣之禮的約束,表示作帝王的也一樣地尊師。在我國,這是“師道尊嚴”最初提出來的命題。師道尊嚴【解釋】:本指老師受到尊敬,他所傳授的道理、知識、技能才能得到尊重。后多指為師之道尊貴、莊嚴。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辭書對“師道”這一詞條的注釋為1、師承;2、求師學習之道;3、為師之道?!竞x】“師道尊嚴”的含義雖在長時期的發(fā)展過程中不斷變化,但是其初衷卻提醒我們要尊道,尊有道之師。教育提倡尊師重道乃是教師職業(yè)使然,“道尊然后民知敬學”。教師先善其德,能夠全身心投入教育事業(yè),做到為人師表、關(guān)愛學生、誨人不倦、公平、公正,才能獲得師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