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主題學的術語中,要數(shù)母題(motive)和主題(theme)這兩個術語最容易混淆,并己引起較多的分歧。
圍繞著母題和主題的定義歐美比較文學家至今都存在不同的觀點。比較文學家約斯特也說過:“母題是一般話題,從這個話題而展開的故事是一種闡述,任何一個話題,每當它的意義帶普遍性后必然傾向于抽象化,適當?shù)拿Q也不復存在。這些就是母題的特征。” 在中文里,由于受英漢詞典譯文的影響,對motive和theme一般不作區(qū)分,導致人們對母題和主題的區(qū)別也不甚了了。但在主題學研究中,搞清兩者的差別卻非常重要。從目前國際比較文學界的情況看,越來越多的學者傾向于把主題看成是抽象的,而母題是具體的,主題具有一定的主觀性,而母題則具有客觀性。門羅·C·比爾茲利認為,主題是指"被一個抽象的名詞或短語命名的東西",諸如"戰(zhàn)爭的無益、歡樂的無常、英雄主義、喪失人性的野蠻",等等。尤金·H·福爾克說,"主題可以指從諸如表現(xiàn)人物心態(tài)、感情、姿態(tài)的行為和言辭或寓意深刻的背景等作品成分的特別結構申出現(xiàn)的觀點,作品的這種成分,稱之為母題;而以抽象的途徑從母題中產(chǎn)生的觀點,則可稱之為主題。這里所說的"戰(zhàn)爭"、"歡樂"、"野蠻",以及人物心態(tài)(如"嫉妒、"驕傲")、人物感情(如"愛"、"恨")、人物行為(如"生"、"死"、叛逆"、"謀殺")等,都是一種客觀存在,也是許多文學作品中的小到不可能再分的組成部分。作品中的這些不能再分解的組成部分,稱作母題。母題不具有任何主觀色彩,它沒有傾向性,不提出任何問題,只有在經(jīng)過了作者的處理以后,它才具有一定的褒貶意義,顯示出一定的態(tài)度立場。例如"戰(zhàn)爭",這是人類社會中的一個客觀現(xiàn)象,在未經(jīng)作者處理前,它無所謂好壞。然而,一旦迸人作家的創(chuàng)作,戰(zhàn)爭便具有了傾向性,它可以反映侵略者的"殘酷"、“不義”,也可以反映人類的"正義"和"力量"。一旦母題有了傾向性,有了褒貶意義,它就上升為主題了::或是歌頌戰(zhàn)爭的正義性,或是譴責戰(zhàn)爭的殘酷,等等。母題往往呈現(xiàn)出較多的客觀性,不提出任何問題,而主題則帶有較強的主觀色彩,而且上升到問題的高度。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也可以說主題是母題的具體體現(xiàn),而母題則是潛在的主題,是主題賴以生長的基礎,同時,它又在主題中獲得再生。母題的數(shù)目雖然不小,卻是有限的(有人以為只有一百多個,至多也只有幾百個),但它們的可能的表現(xiàn)形式—主題的數(shù)目,理論上說,卻是無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