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州境內絕大部分是山地,慣稱"八山半水分半田"。
地貌以碳酸鹽巖組成的高原型山地為主體,兼有碳酸鹽巖組成的低山峽谷與溶蝕盆地,砂巖組成的低中山寬谷及山間紅色盆地,海拔最高處巴東靠神農(nóng)架主峰的大窩坑3032米,最低點為巴東長江邊的紅廟嶺66.8米。平均海拔高度1000米。海拔1200米以上的地區(qū)占總面積的29.4%,海拔800至1200米的地區(qū)占總面積的43.6%,海拔800米以下的地區(qū)占總面積的27%。境內地形復雜,具有多種特殊類型的地貌,大河、小溪成樹枝狀展布,有"見山不走山"的丘原,有"兩山咫尺行半天"的深谷,伏流、溶洞、沖、槽、漏斗、石林等隨處可見。州境內地勢呈西北、東北部高,中部相對低的狀態(tài)。地貌基本特征是階梯狀地貌發(fā)育。州境因受新構造運動間歇活動的影響,大面積隆起成山,局部斷陷、沉積形成多級夷面與山間河谷斷陷盆地。境內除東北部有海拔3000米以上小面積山地外,普遍展布著海拔2000至1700米、1500至1300米、1200至1000米、900至800米、700至500米等五級面積不等的夷平面,并存在一至二級河谷階地,呈現(xiàn)明顯層狀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