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是有三種劇:越劇,婺劇,紹劇越劇前身是浙江嵊縣一帶流行的說唱形式“落地唱書”,清朝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春開始演變?yōu)樵谵r(nóng)村草臺演出的戲曲形式,曾稱小歌班、的篤班、紹興文戲等。
藝人初始基本上是半農(nóng)半藝的男性農(nóng)民,故稱男班。中華民國14年(1925年)9月17日上海《新聞報》演出廣告中首次以“越劇”稱之。著名演員有袁雪芬、傅全香、戚雅仙、范瑞娟、徐玉蘭、尹桂芳、王文娟、張桂鳳、茅威濤等。婺劇,俗稱“金華戲”。它以金華地區(qū)為中心,流行于金華、衢州 、麗水、臨海、建德、淳安以及江西東北部的玉山、上饒、貴溪、鄱陽、景德鎮(zhèn)等地。是高腔、昆腔、亂彈、徽戲、灘簧、時調(diào)六種聲腔的合班。因金華古稱婺州,1950年正名為婺劇。紹劇,又名“紹興亂彈”、“紹興大班”。流行于浙江紹興、寧波、杭州地區(qū)和上海一帶,因其形成于紹興,并以紹興地區(qū)各縣為流行中心,1953年定名為紹劇。紹劇的主要唱腔曲調(diào)為〔二凡〕、〔三五七〕和〔陽路〕。紹劇劇目頗為豐富,例如《龍虎斗》、《女吊》。紹劇后期也發(fā)展了部分取材于《西游記》的猴戲,名演員六齡童(章宗義)的孫悟空,別具一格地塑造了一個機智、 勇敢、正義的藝術(shù)形象;七齡童的豬八戒,集詼諧、灑脫和笨拙、善良于一身,塑造了一個可笑、可愛、可氣而又十分值得同情的生動形象,都使觀眾叫絕不止。他們演出的《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曾經(jīng)轟動一時,并受到毛澤東和文學(xué)家郭沫若的贊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