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種(Mongoloid),是人種劃分中的一個概念,最早由德國自然人類學家布魯門巴哈提出,是他劃分的五大人種之一。
后來,該詞成為黃種人的近義詞。中文名:蒙古人種外文名:Mongoloid別名:黃色人種、黃種人、亞美人種、蒙古利亞人種分布1、 烏拉爾地區(qū)、東亞、北亞分布2、 南亞、東南亞分布3、 馬達加斯加、美洲、太平洋群島根據(jù)美國學者孔恩的觀點,蒙古人種的特征主要是:淡黃色的皮膚,淺栗色的眼睛,多為黑色的直發(fā),體毛及胡須均不明顯,面部中等,顴骨較平,鼻梁中等,兩眼內角具有特別的毗褶等等。他認為,亞洲蒙古人種又可分為北亞、東亞、南亞三個人種支系。一支北亞人沿阿拉斯加陸橋進入美洲大陸,發(fā)展為印第安人;另一支南亞人則擴展到南太平洋諸島嶼。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人種劃分的科學性遭到了國際學界的質疑。美國人類學協(xié)會在1998年發(fā)表聲明稱,不同種族之間只有6%的基因差異,94%的體質差異都存在于種族內部?!叭朔N”是一個帶有殖民色彩的概念,因而不主張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