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錢幣的鑄行清朝自從努爾哈赤稱國號為金于東北,至清朝最后一個皇帝宣統(tǒng)帝溥儀退位,共有295年。
早期滿族長居在東北長白山地區(qū),世代以畜牧漁獵為生,并與當?shù)貜氖罗r(nóng)耕的漢人相處融洽,這時努爾哈赤以祖上十三副遣甲起兵,通過不斷的兼并爭斗,勢力遂漸強大,終于統(tǒng)一了滿族各個部落,并于明朝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建國號金,史稱后金,建元天命,稱天命汗。并鑄行錢幣,共有滿文,漢文兩種,滿文錢面文譯作“天命汗錢”,此錢依老滿文寫成,讀法由穿左讀起,至穿右,再上下讀。方孔圓錢型,仿明小平錢,銅色赤暗,鑄工較劣。漢文錢“天命通寶”與“天命汗錢”同時開鑄,錢文直讀,錢背無文,書法較差。由于當時滿人多不用錢,得到錢后,大多用作裝飾品,佩戴于衣帽之上,袍襟之前,據(jù)說可避刀槍,以至后代鑄錢時,分發(fā)給士兵佩帶,直到順治,康熙時仍有這種情況。后金天命十一年(明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努爾哈赤去世,子愛新覺羅·皇太極在其他幾位貝勒的公推下于九月登上汗位,改元天聰元年鑄行滿文錢“天聰汗錢”,依老滿文寫法,背文仿明“天啟通寶”大錢,在背穿上或穿左鑄滿文“十”字,穿右書一兩。有粗字,細字二種,此錢傳世不多,較為罕見,而其中以細字者最少,為極罕見品。當時滿清所管轄的滿蒙部落,大都不用錢,而是以畜牧多少計算財富的,市場上也以物易物,有錢也視同玩物。使用錢的大都是從華北一帶移居到關外的漢族農(nóng)民,也是以耕地為生的,用錢也不迫切。努爾哈赤父子戰(zhàn)領遼東后,這些漢人被滿族貴族歸為佃農(nóng)或成為奴役,錢的使用更無關輕重。其實迫切需要錢的是商人,但他們?nèi)藬?shù)上不多,經(jīng)營上也不受滿人重視,所以“天命”“天聰”兩代鑄錢,政治上的作用要遠大于經(jīng)濟上的需要,所以數(shù)量少,流傳不廣,是正常的。 =======淺談康熙套子錢之我所見======ZW45康熙出生年月:1654年 卒年:1722年 (1661—1722) 清朝入關后的第二代皇帝即清圣祖(愛新覺羅·玄燁)的年號 俗稱清圣祖為康熙皇帝、康熙帝。因為明清之帝王時多只有一個年號,因而往往以年號代稱帝王。 清圣祖康熙,名愛新覺羅 玄燁(1654年5月4日順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722年12月20日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清朝皇帝,康熙的稱謂來自其年號。是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由于康熙帝在位時間長,朝野興盛,所以鼓爐鑄錢數(shù)以千萬,而且鑄造精美,深得古錢玩家、藏家之喜愛。在這里淺談一下幾種我個人所知,大家或許也比較常見的康熙套子。 所謂套子,就是一個系列,一個套別的錢幣,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康熙川局羅漢滿漢套!其實康熙錢最早的套子應該屬于大家所熟知的康熙20局行用錢,系列組成一套,也可稱之為套子錢。在這里我主要談的是康熙后鑄(清中、后葉)地方局、民爐套(花)錢! 大體可分為這么幾類: 川局套子。是比較著名和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的工藝、熟美的罩鉤銹,無不反映出天府之國物華天寶、風土水美的家鄉(xiāng)景色!川局套子又可細化分為幾類,一是單點通缶寶羅漢滿漢局套子;
二是雙點通爾寶羅漢滿漢局套子;三則是東川局套子也可以歸類為川局,其典型特點就是東手面文背滿東漢局,等!上述都是20局成套。 粵爐套子。又一典型大系套子,各版俱異,玩味十足!最具代表性的就是20局滿寶漢局方頭通羅漢套子。最罕見的則是部頒式復式套子,亦是20局成套,我有一位藏友就收藏有20局黃亮成套,再者就是據(jù)說在大英博物館見有一套20局成套者。宋體和宋體臣熙20局套子也是粵爐里邊比較著名和典型的康熙套子。此外還有許多沒見成套者零散異版康熙粵爐套子,如我僅見的康熙羅漢異版羅漢桂,就是比較典型的一枚粵爐康熙錢! 福局套子(滿福漢局套子,至今所見有背簡寫臺、省水漳、南、桂等幾版)、地方局套子。地方局比較典型和著名的有江蘇局和爭議比較大的煙臺局楷書套子。這類套子比較稀見,資料也比較匱乏,十分值得研究和鑒賞! 康熙20局部頒式復式套子?;蛟S說明不太準確,但大家會比較直觀一些,畢竟大家都是這么俗稱的,其實正確來講就是康熙后鑄套子,具體名稱也沒有太準確的歸納。這類套子制作精美,銅質(zhì)精良,文字瀟灑飄逸,十分漂亮。個人以為是清中葉時鼓爐所鑄。具體意義說法不一,但也不失為收藏佳品! 民爐、改范套子等。比較有名的就是康熙滿陜漢局、滿寶東局等。改范錢更是多不勝數(shù),尤其一個大臺和大廣后鑄各版就種類繁多,且各版又十分稀見。雖其具體意義、性質(zhì)待考,但對于喜歡獨特新奇的朋友也是值得收藏之佳品的! 另外康熙錢還有許多后鑄異品,如康熙折二背昌、背云大錢,康熙背大福等等等等,個人以為既可歸類為厭勝系列也可歸類為民俗套子錢。 咸豐錢尤其是大錢的版本極多,極其繁雜,歸結起來有以下特點: 一、幣值復雜,有當四、當五、當八、當十、當二十、當三十、當四十、當五十、當八十、當百、當二百、當三百、當四百、當五百、當千十五種。 二、重量變化大,因不斷減重而造成輕重倒置 ,最大的“元寶”達2.9公斤(江蘇寶蘇局),最小的“通寶”形似鵝服,不足1克。當五十的重于當百的,當百的輕于當五十的。 三、幣名復雜,一般“通寶”為小平錢,當百以下為重寶,當百以上為“元寶”,但有的省份不受約束,任意決定。 四、材料復雜,有青銅、黃銅、紅銅、紫銅、鐵、鉛等。 五、錢文復雜,字體有楷書、宋體、隸書等字數(shù)鐘。少的有六字,多的十余字。但咸豐大錢行用不久,咸豐四年便下令停鑄了當千、當百、四百、三百、二百大錢,并嚴查私鑄。 因為大錢的鑄行導致嚴重的通貨膨脹,停鑄是必然的。據(jù)《清史稿》記載,“大錢當千、當百、以折當過重,最先廢。當百,當五十緩廢?!?清代大錢除了咸豐大錢以外,還有同治、光緒兩朝大錢,咸豐大錢是與制錢相對而言的大額當值錢,是在鴉片戰(zhàn)爭以后,太平天國運動爆發(fā),國庫空虛的形勢下,由咸豐強行推行的,大錢破壞了自順治以來一貫推行的制錢制度,以少量的錢幣材料,鑄成量當值高出制錢若干倍的大錢投入流通,以“虛錢”來代替“實錢”造成貨幣貶值。 “咸豐”是清文宗的年號,咸豐年間正值太平天國革命運動的高潮時期。此時民怨沸騰,清政府為了茍延殘喘,在錢幣鑄行上大做文章,將財政危機轉嫁到老百姓身上。相繼推出“咸豐通寶”、“咸豐重寶”、“咸豐元寶”種類繁多的錢幣。 咸豐元年首先準備開鑄“咸豐通寶”制錢。由于鴉片戰(zhàn)爭、列強的掠奪和太平天國革命運動的發(fā)生,錢局鑄造制錢已很難正常進行,很多省錢局實際上處于停頓狀態(tài),即使開鑄,也是偷工減料 。因而造成咸豐通寶制錢精好者少 ,而粗制濫造的多,大都質(zhì)劣而輕小,或造成鐵錢、鉛錢代替銅錢。咸豐元年時,規(guī)定錢重一錢二分,至第二年,變?yōu)橐诲X,但具體鑄行大多輕于規(guī)定重量?!跋特S通寶”面文有楷書等,背文滿文局名有:寶源、寶泉、寶河、寶德、寶東、寶伊、寶濟、寶晉、寶陜、包鞏、寶蘇、寶浙、寶昌、寶福、寶臺、寶武、寶南、寶廣、寶桂、寶川、寶云 阿克蘇、寶黔,等二十四個局。其中寶臺、寶德、寶廣、阿克蘇等局數(shù)量極少。 此后在大平軍連捷,各地反清起義風起云涌下,清軍疲于奔命,清廷驚慌失措。這時,清朝的軍費開支大增,而稅額收入大減,再加上鴉片戰(zhàn)爭的影響,導致財政拮據(jù),為了籌款繼續(xù)鎮(zhèn)壓太平軍,緩解財政危機,于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清廷被迫鼓鑄大錢。《大錢圖錄》說:“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軍務日滋,清餉不能繼,壽陽相國權戶部議,請鑄當十大錢,兼增鐵冶以供度支。旋推及當五十,當百錢。巡防王大臣續(xù)請鑄當五百,當千兩種?!闭f明咸豐大錢是在迫不行已的情況下鑄行的?!跋特S重寶”始鑄當十大錢,繼而又開鑄當五十、當百和當百以上,并令全國各省迅速鑄造推行。“咸豐重寶”鑄行情況十分混亂復雜,當值等次,大小輕重,鑄造材質(zhì),鑄造工藝,文字書體,錢文等,在各局甚至在同一局監(jiān)內(nèi)鑄造時,都差異很大,以至有當值大小和錢體大小輕重倒置的,此外還有鐵錢和鉛錢。 為了能迅速推行大錢,咸豐鑄錢局數(shù)量上比前朝又有增加,并在原有寶源、寶泉和各省錢局外,又設立熱河寶德局,江蘇寶蘇局再設清江浦分局,新疆喀什局,還準許克勤郡王,設立捐銅局專鑄大錢,已停鑄的錢局紛紛恢復鑄行。咸豐大錢的當值有多種。“咸豐重寶”當十錢的鑄行最普遍,各開鑄大錢的錢局都有鑄行,鑄造量頗豐。其次是當五十,當百大錢,當五百,當千僅寶泉局、寶源局、寶鞏局、寶陜局、寶河局和克勤郡王等鑄造過。除上述幾種當值外,還曾鑄行過當五、當二十、當四十到當四百等大錢。寶文當十,當五十大多用“重寶”,當百以上用“元寶”。但有的錢局或用“通寶”重寶,或兼用幾種寶文。咸豐大錢的錢文書法,各局自成體系,差異明顯。 寶泉局自咸豐三年五月起先鑄當十大錢,八月又鑄當五十大錢,十月增鑄當百、當五百、當千大錢。寶泉局咸豐大錢版本較多,書體變化較復雜,幣材有紅銅、黃銅、鐵、鉛等。 寶源局自咸豐三年八月始鑄當十大錢,十月開鑄當五十大錢,十一月又鑄當百,當千等,大錢幣材用水紅銅、黃銅、鐵、鉛等,版本、書體變化多,大小輕重差異較大。 江蘇寶蘇局處于清軍和大平軍對峙之地,鑄行來源受阻,加上再供給軍需開支,成為率先開鑄大錢的省份之一,咸豐三年始鑄咸豐當十錢,四年初開鑄當十以上大錢。后又開設清江浦分局,再鑄當十、當五十、當百大錢。后再增鑄當二十、當三十大錢,并鑄有鐵大錢。寶蘇局的咸豐大錢的折當?shù)却伪容^特殊,其鑄行的當二十、當三十大錢,全國沒有幾個錢局鑄行過直到光緒八年(最早出現(xiàn)的機制光緒通寶,依然延續(xù)著“方孔的制錢形式”,如:寶廣、寶福、寶津、寶浙、寶蘇、寶漳、寶武等局多年來較為常見,其它寶吉、寶沽、寶寧、寶直、寶東、寶泉、寶源等局相對較少,其中寶蘇、寶廣、寶奉等錢局又出現(xiàn)多種版別,或者滿文變化,或者計值變化,或者背文變化,大多數(shù)屬于試鑄版別,數(shù)量都很少。其中,寶廣局機制幣有多種版別,除了當五、當十只作為樣錢外,小平尚有背滿文“寶廣”大、小樣和“庫平一錢折銀”等三版小平錢,前者較多價格也相對較低,機制質(zhì)量較高,鮮見壓力不足而淺制者,并尚有未流通錢幣;寶福局機制幣為小型錢幣,數(shù)量較寶廣少,制作較為精良;寶津、寶蘇、寶武等局機制幣制作多精美,偶有壓力不足而字口較淺者,其中寶蘇版別較多,多在滿漢文大小字體的區(qū)別,數(shù)量也比寶廣少;寶漳局機制幣最大特色是比較規(guī)范的仿宋字,而且多穿不工整,數(shù)量也比寶廣少;寶浙局機制幣相比較最不規(guī)范,文字呆板斷續(xù)凝滯,但是數(shù)量很少,是愛好者競相追求的普通機制幣。上述機制錢幣除寶廣機制滿漢文版別數(shù)量大,價格很低外,其它目前網(wǎng)上標價均在在光緒通寶機制錢幣的制作過程中,也曾出現(xiàn)“無穿”的現(xiàn)象,大約是省去了穿孔一道工序,雖然已經(jīng)不符合方孔錢幣的制作工藝,卻也有萬一的疏漏,結果就給后來的收藏愛好者留下了“滿穿精品”!也許由于機制錢幣的錢模制作工藝極為精細規(guī)整,在逐漸制作模具和鍛制錢幣的過程中,逐漸地增加文字,最多的一種機制錢幣竟然達到一般地說,機制光緒通寶雖然沿襲了清“制錢”的格局和形式,但是由于制作工藝上的根本變化,已經(jīng)將過去千年一貫制的鼓鑄工藝徹底改變?yōu)闄C器鍛壓,無疑在錢幣精度和質(zhì)量上都有了大幅度的改進,更加精致,更加細膩,更加光亮,更加規(guī)范,即使有些版別變化,也絕對不是象鼓鑄錢幣那樣出現(xiàn)在修模或流銅上的變化,只能是修改了模具的格局、文字,或者是由于機器壓力不夠形成淺壓等等,前者改變了錢幣的版別,后者只影響錢幣的品相。總的來說,機制錢幣比鼓鑄錢幣輕、薄、精,更具有觀賞價值。近年來,機制光緒錢幣的問世數(shù)量也在呈降低趨勢,筆者以為:作為清光緒年間的幣制制作重大改革的一種表現(xiàn),盡管多年來一直相對并不少見,但是那只是一種表面現(xiàn)象,原因是光緒通寶制作年代較晚,多數(shù)就混同于清延續(xù)下來的制錢之中,并沒有過多的數(shù)量象唐宋錢幣一樣深埋地下,即使如明清一些淺埋現(xiàn)象也不多見,只是沉淀在民間,這些在各種版本的錢幣目錄中也可以表現(xiàn)出來,其標注價格多在其它光緒通寶及乾隆、嘉慶、道光小平錢標價的十數(shù)倍,在當時應當說還是比較客觀的,但是不能否認近年來已經(jīng)有大量的乾、嘉、道、光的出土記錄,卻很少有機制光緒通寶的出土情況,而由于混跡普通清錢之中,所以即使有所發(fā)現(xiàn)也并不得到重視,近年來多有在錢堆里挑出珍稀機制幣的記載和故事,隨著愛好者的了解,恐怕機制光緒的價格應當有大幅度的變化吧?日前,筆者在一泉友處購得一帖細細比對,光緒機制錢幣比鑄造錢幣確實精致得多,盡管鼓鑄的光緒通寶也以端莊秀美、纖麗挺拔、小巧多變而不亞于順、康盛世錢幣,但是和機制錢幣比較起來卻大多遜色,即使在錢形敦厚、文字粗曠上略微占優(yōu),恐怕也不能與機制光緒匹敵,因為機制錢幣的未流通品枚枚都似母錢、樣錢般精美?。敵姓J,光緒通寶機制錢幣一族實實在在是光緒通寶錢幣,乃至清錢幣,甚至古錢幣的一大亮點。必要說明:鑒于筆者自收藏和研究古錢幣以來,先后對于周元、宋元的星月錢幣,南宋的年號錢幣,清順治、康熙錢幣,曾在中國流通的站洋、鷹洋、雙柱、坐洋、摩根銀元,明泰昌、弘治、嘉靖錢幣,清多種龍紋銀元,清雍正、光緒及機制錢幣等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與收藏心得,其中多有褒獎贊美之詞,并多預言其勢在必行的價位提升,多數(shù)已被筆者言中,并非是筆者有先見之明,而確實是順應潮流、審時度勢,按照古錢幣收藏趨勢與經(jīng)濟情況之規(guī)律的必然結果??!所以要說明,就是道出其中奧妙:
一是古錢幣是難得的歷史見證;
二是古錢幣具有豐富的內(nèi)涵外延;
三是隨著百姓文化水平的提高,愛好者會越來越多;
四是老百姓手里的人民幣日漸豐厚,盛世收藏嘛;
五是古錢幣收藏確實是優(yōu)于其它收藏品的小巧、堅實的藝術品!所以筆者每逢接觸一類必然感觸良多,情感與陶醉便油然而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