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分清楚二者區(qū)別,我們先看看百科上對這兩個概念的清晰的說明。
首先,說說什么是科學?科學,指的就是分科而學,后指將各種知識通過細化分類(如數(shù)學、物理、化學等)研究,形成逐漸完整的知識體系。它是關于探索自然規(guī)律的學問,是人類探索研究感悟宇宙萬物變化規(guī)律的知識體系的總稱。科學是一個建立在可檢驗的解釋和對客觀事物的形式、組織等進行預測的有序的知識的系統(tǒng)。在一個舊的,密切相關的意思,“科學”還指可合理解釋,并可靠地應用型知識的主體本身。科學的專業(yè)從業(yè)者習慣上被稱為科學家。自古典時代,科學作為一種知識,已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茖W的方法奠定了基礎,強調實驗數(shù)據(jù)及其結果的重現(xiàn)性。在西方世界在近代早期的話:“科學”和“自然哲學“有時可以互換使用。在西方世界直到17世紀,自然哲學(后變成自然科學)被認為是哲學的一個獨立的科學分支,與唯物同源。在現(xiàn)代用法中,“科學”經常指的是追求知識,不但對知識本身的一種方式,它也經常受限于研究這些分支尋求解釋物質世界的現(xiàn)象。在17世紀和18世紀的科學家越來越多地尋求在自然法則,如牛頓運動定律方面制定知識。而在19世紀的過程中,“科學”一詞變得越來越與科學方法本身相關聯(lián),以研究自然世界有紀律的方法,包括物理、化學、地質學和生物學。它是在19世紀也使科學家一詞是由博物學家區(qū)分自然知識和知識創(chuàng)造。我們通常提到的科學是指自然科學,即通常將自然科學簡稱科學,并不包括社會學和思維學的內容。包括我們平時所說的科學技術(簡稱科技)中的科學也指的是自然科學(僅包括自然科學)。再來看看什么是玄學?玄學,此處的“玄”字,起源于《老子》中的一句話“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玄學本來是道家(道教)哲學上的一個用語,指的是魏晉時期出現(xiàn)的一種以《老子》為研究核心的哲學思潮。玄學又稱新道家,亦稱形而上學。是對《老子》、《莊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說,產生于魏晉。玄學是中國魏晉時期到宋朝中葉之間出現(xiàn)的一種崇尚老莊的思潮。也可以說是道家之學的一種新的表現(xiàn)方式,故又有新道家之稱。其思潮持續(xù)時間自漢末起至宋朝中葉結束。玄學是魏晉時期取代兩漢經學思潮的思想主流。 玄學即“玄遠之學”,它以“祖述老莊”立論,把《老子》、《莊子》、《周易》稱作“三玄”。道家玄學也是除了儒學外唯一被定為官學的學問。說到玄學,有些人立馬就會想到什么陰陽秘術,什么奇門遁甲,什么江湖術士,什么牛鬼蛇神...其實這些都不是真正地中國玄學文化,甚至毫不搭邊,只不過是一些招搖撞騙的騙子,為了能顯得自己更加可信而打著玄學旗號偽裝自己。真正的玄學是什么意思,他們自己都不知道。一個騙子這么做了,就有一大群騙子這么做。于是,絢爛深奧的中國本土玄學就被這么被一群神棍埋沒甚至弄臭了。中國的玄學起源于老子《道德經》中的一句話:“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至此之后,無數(shù)學者為這句話癡迷向往,進而產生了玄學這門學問。可以說,玄學是道家文化的分支拓展。在學術上,玄學有著很高的藝術成就,它引領著人們對于天人關系的探索,實現(xiàn)自身的超脫和對外事外物的平和心靜。在歷史上,玄學聞名于世是在魏晉時期,這一時期朝代更迭十分頻繁,但人們的思想和文化的發(fā)展全是空前絕后的興盛,在這個時代人們評價一個人,不再是這個人行為舉止如何優(yōu)雅,而是更加側重這個人的內在品性,或是無為而有為,或是超然物外,或是不羈于行,等等。魏晉的這種風流文化要求人們解放天性,而玄學就像是一把鑰匙,打開人們受束縛的內心,從天而欲,灑脫自然,雖然在這一時期,儒家文化仍然是主流文化,但是玄學所引領的思潮已然以其風流的高標在文人雅士之間盛行。如果說儒家文化講的是如何要求自身,研究一個人怎么才能抑制天性,合乎規(guī)矩。那么玄學則是要求人釋放自己的天性,去大膽探索萬事萬物與自身的聯(lián)系,從而提升自我的格調。在春秋時期,楚狂人接輿“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便是玄學在春秋流芳最好的寫照,百家爭鳴之時的玄學文化,而今卻淪落的如此名聲,實在令人惋惜。此外,在魏晉時期,有一些志趣高潔,喜好清淡生活的玄學學者至今仍然被歷史銘記,流為佳話,比如竹林七賢。其中的阮籍的嵇康我尤為崇拜,這二人也是魏晉時期玄學的領軍人物,可以說在歷史上也是玄學界扛起旗幟的大人物,阮籍以鳳凰自擬:“清朝飲醴泉,日夕棲山岡。”最直白地表現(xiàn)了玄學文化所推崇的自然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