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代其實11寸和12.9寸對比上一代,一個是機身不變屏幕變大,一個是機身變小屏幕不變,都算是有所提升。
但網(wǎng)絡上普遍認為12.9寸提升更大,并且有一種上12.9寸就完事了的風氣。就我而言,兩個尺寸都買過,也用了一段時間,目前在使用11寸。我覺得大多數(shù)人更適合11寸,12.9寸對那些需求明確、或者有特殊的專業(yè)使用情景的人更為實際,比如說畫師。換一個說法,如果iPad Pro不能當你的主力設備,那么11寸更好,反之如果你日常需求很簡單,或者專業(yè)需求剛好能被iPad Pro滿足,那12.9寸更好。下面詳細說說兩個尺寸值得注意的一些區(qū)別:首先iPad Pro多半是要搭配一些硬件使用的,Apple Pencil自然不必多說,而12.9寸從各種雙面夾(比如Smart Folio)、鍵盤雙面夾(比如Smart Keyboard Folio),到鋼化膜,都比11寸的重不少。
12.9寸機器本體、筆、智能鍵盤雙面夾、鋼化膜,全部加起來重量已經(jīng)來到了1000-1100克的區(qū)間,已經(jīng)和筆記本電腦差不多了。而不少人可能還覺得官網(wǎng)的配件貴,或者鍵盤手感不好,又或者邊框沒有保護到,而去選擇第三方配件,比如羅技Slim Folio Pro,和Otterbox的保護套。這些第三方配件大多比官方的更重,這時候你很容易懷疑自己到底是不是買了一個平板。尺寸帶來的差異,除了屏幕,還有操控方式。iPad Pro并沒有觸控板或者鼠標支持,你要抬著手去夠到屏幕。
12.9寸的屏幕無疑用起來更累,即使是用筆戳,靠上的位置也要把手抬起來,而11寸不用抬手就可以把筆戳到屏幕頂端。用了一段時間12.9寸我開始覺得這個尺寸的iPad Pro搭配如此低效的操控方式簡直是設計上的致命傷。而11寸大家都很熟悉,接近大多數(shù)iPad的屏幕大小,你把它依舊當成平板來操控就行了,雖然依舊不如筆記本那樣高效,但很多人對在這樣大小的屏幕上觸控操作非常習慣,不會覺得太不舒服。另外我想澄清一個誤區(qū),有些人覺得適配問題只在11寸上存在,這是錯誤的。一個APP要么在兩個尺寸上都有適配問題,要么都沒有;如果要適配的話也一定是同時適配。區(qū)別在于12.9寸未適配應用的黑邊看起來小一些。
12.9寸當然不差,并且有些方面相較于11寸還是有優(yōu)勢的。比如揚聲器,就如Xs Max的揚聲器單元體積要比Xs大一樣,12.9寸的外放無疑要比11寸好。我剛用12.9寸的時候印象最深的就是外放,當時覺得從此都不需要買藍牙音響了,甚至覺得它比13寸的Macbook Pro外放更好(其實不然,Macbook Pro的低頻還是更足,但12.9寸揚聲器擺放位置更好,更有沉浸感)。當然了,11寸的外放也很好,絕大多數(shù)人都會對它的外放很滿意。續(xù)航方面兩者雖人標稱都是10小時,我有看到一個續(xù)航測評里11寸表現(xiàn)更好,但我日常使用沒有覺得哪個很差。真正在生活中使用這兩個尺寸,心情是不一樣的。
11寸是小鋼炮,你以為屏幕小,其實什么都能干,并且什么姿勢、什么場合都能搞定。贏在一個瀟灑自如和掌控感。
12.9寸很漂亮,那一大塊玻璃讓你忍不住多看兩眼,放在桌上,你會完全陷入到那種震撼的視聽體驗中。你能夠用它干活的話,絕對是如虎添翼;而對很多人來說,它只是一個iPhone和Macbook之外的第三塊屏幕,如此重量和體積,能夠做的卻稍顯不足,你給它太高的期望,就容易失望;不少事情它現(xiàn)在做不好,直到它淘汰的那天,也不太可能做得好,而它卻占用了與13寸Macbook Pro相近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