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韻大鼓顧名思義,是指北京韻調(diào)的大鼓,但它和很多大鼓一樣都不是原產(chǎn)于北京的曲藝,而是來自于河北,具體就是河北滄州和河間一帶的木板大鼓。
不過要注意的是,木板大鼓雖然在北京進化成了京韻大鼓,但木板大鼓本身還存在。在京韻大鼓的藝術(shù)正式命名之前,它有很多名字,比如在北京叫“小口大鼓”“平韻大鼓”等,在天津叫“衛(wèi)調(diào)大鼓”“文武大鼓”等,而京韻大鼓最早常見名字是“怯大鼓”,從名字上就知道這里面有口音,在“怯大鼓”時代已經(jīng)有幾個人著名的藝人了,分別是金德貴、胡金堂、霍明亮和宋玉昆等人。由于怯大鼓的口音問題在北京受歡迎程度一般,只能在廟會等撂地上演出,因此藝人們結(jié)合京音京韻逐漸改變了唱腔口音,同時將長篇書目改成短篇小唱段,在伴奏樂器里加上三弦,這樣就形成最后的京韻大鼓。在1946年,北京城成立了曲藝公會,正式將“京韻大鼓”這個曲藝名稱確立下來。常見的京韻大鼓演出樂器,包括書鼓、響板、三弦、四胡和琵琶等。我們在各種民國電視劇和紀錄片里常聽到一些帶有琵琶、鼓和三弦等樂器的背景音樂,一般都是京韻大鼓的前奏聲。
二、 京韻大鼓的流派和傳人聽相聲演員說《學大鼓》時,常聽到一些關(guān)于京韻大鼓流派的說法,一般來說,京韻大鼓按照唱腔可以分為五派,分別是劉派、白派、張派、少白派和駱派。而最早流行的則是著名的“劉、白、張”三派,少白派和駱派都是在前人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過來的。
1、劉派劉寶全劉派京韻大鼓,創(chuàng)始人是河北深縣人劉寶全(1869-1942年),他在京韻大鼓行的地位堪比相聲行的朱紹文,擁有崇高的聲望。劉寶全自幼學的就是怯大鼓,先后師從怯大鼓的宋玉昆、胡金堂和霍明亮,可謂集各家之所長。后來在京劇大師譚鑫培的指點下,劉寶全借鑒京劇名家如龔云甫等人的唱腔韻味,逐漸形成劉派京韻大鼓的特點。劉派的唱腔特點簡單說是又高又亮,氣勢恢宏,剛?cè)岵?。他的三國唱段如《單刀會》《?zhàn)長沙》、抒情曲目《大西廂》等都是劉派著名代表作。在劉寶全的努力下,京韻大鼓迅速成為京津兩地雜耍園子里的大軸節(jié)目,他也被稱為“鼓王”。劉派京韻大鼓的傳承相對比較好,傳承人中比較著名的有小映霞、孫書筠等人,此外像少白派創(chuàng)始人白鳳鳴也是劉寶全的徒弟,駱派創(chuàng)始人駱玉笙曾私淑劉寶全。
2、白派白云鵬出生于河北霸縣的白云鵬(1874-1952年)和劉寶全是同時代的人,他鑲藍旗出身,早年學唱西河大鼓,后來改唱木板大鼓,26歲到北京城賣藝,逐漸從怯大鼓改唱京韻大鼓。白云鵬在三十多歲時根據(jù)自己的嗓音特點創(chuàng)立“白派京韻大鼓”,白派京韻大鼓特點簡單說相對劉派比較婉約一些,吐字清晰、依字行腔、半誦半唱,唱腔變化豐富,藝術(shù)感染力比較強。白派京韻大鼓的著名唱段如《黛玉焚稿》《探晴雯》等都是經(jīng)久不衰的曲目,其傳承人也比較多,如閻秋霞、趙學義等人,郭德綱的妻子王惠也是白派京韻大鼓傳人,相當于白云鵬的徒曾孫輩。
3、張派張小軒也叫張筱軒,出生于北京(1876-1945年),是和劉寶全、白云鵬同時代的著名京韻大鼓藝人。張小軒是唱時調(diào)和京劇出身,后來改學木板大鼓,也是以唱三國曲目著名,如《博望坡》《華容道》等。張小軒身形魁梧,嗓音寬厚,因此唱腔比較高昂,每次演出氣勢很足,觀眾看起來比較過癮。張派京韻大鼓主要是在天津和東北等地流傳,后來隨著張小軒和其弟子的先后去世,張派京韻大鼓失傳,目前已無傳人。
4、少白派白鳳鳴白鳳巖白鳳鳴和白云鵬并無關(guān)系,其少白派的名字是為了區(qū)分白云鵬的白派。白鳳鳴(1909-1980年)是劉寶全的徒弟,他的哥哥白鳳巖則是劉寶全的弦?guī)煟坐P巖有感于劉寶全的走紅,和劉寶全分手后沉下心創(chuàng)作三年然后親自教自己的弟弟,最終形成了少白派京韻大鼓,其創(chuàng)始人應(yīng)該是白鳳巖白鳳鳴兄弟二人。少白派唱腔吸收了劉派和白派京韻大鼓的特點,結(jié)合了白鳳鳴的嗓音,還融入了一些京劇余派等人的藝術(shù),因此形成的少白派京韻大鼓迅速走紅,在上海、武漢和南京等地都取得了相當好的口碑。少白派京韻大鼓的唱腔簡單說比較婉轉(zhuǎn)、韻味醇厚、儒雅倜儻,白鳳巖還為弟弟創(chuàng)作了一些新曲目如《擊鼓罵曹》《羅成叫關(guān)》等。解放后白鳳鳴成為中央廣播說唱團的團長,但其少白派藝術(shù)在其逝世后有失傳的危險,現(xiàn)在正宗少白派藝人已經(jīng)極少,其他流派的藝人多少還能演唱一些少白派的經(jīng)典曲目。
5、駱派駱玉笙藝名小彩舞,駱玉笙(1914-2002年)出生在江南地區(qū),六個月大的時候被送給駱彩武為養(yǎng)女,因此長大以后得藝名小彩舞。駱玉笙長大的時候正值社會風氣開化,同時京韻大鼓劉、白、張三派正紅火,因此唱京韻大鼓的女藝人開始增多,而駱玉笙則是其中的佼佼者。駱玉笙早年學過京劇老生,后來改學京韻大鼓,曾私淑劉寶全,同時也采白云鵬和白鳳鳴之所長,最終形成了自己的“駱派”特點。駱玉笙的唱腔音域?qū)拸V、韻味濃郁、抒情和激越均擅長,駱派的代表作有《子期聽琴》《劍閣聞鈴》等著名曲目,尤其是八十年代駱玉笙曾受邀為電視劇《四世同堂》演唱主題曲《重整河山待后生》,更是成為不朽經(jīng)典。駱玉笙是京韻大鼓在現(xiàn)代的代表人物,她本人也曾擔任過中國曲協(xié)主席。駱派傳承人以劉春愛等人為主。
三、 其他大鼓和代表人物我們在聽相聲時經(jīng)常聽到各種學大鼓,但并不都是京韻大鼓,常見的大鼓和代表人物主要有:東北大鼓:主要在東北流行,代表人物如改說評書的劉蘭芳等。鐵片大鼓:也叫醋溜大鼓,創(chuàng)始人是王佩臣,在天津比較流行,特點是手拿銅片,代表人物以王佩臣和姚雪芬為主。京東大鼓:起源于北京東部三河一帶,也稱大鼓書,其代表人物是董湘昆等?!盎鸺t的太陽剛出山”就是京東大鼓的唱詞。西河大鼓:西河大鼓和京韻大鼓有親戚關(guān)系,其起源地也是河北河間,也是由木板大鼓發(fā)展而來。西河大鼓代表人物較多,因為其鼓白的部分后來發(fā)展成了評書形式,如單田芳、田連元、金文聲、郭德綱等人都是西河大鼓的傳承人。滑稽大鼓:起源于北京,屬于京韻大鼓的分支,相當于將京韻大鼓中的比較滑稽可笑的曲目摘出來形成的表演形式。其代表人物有葉德霖(架冬瓜),張文順,莫岐等。梅花大鼓:這個淵源比較長,起源于北京的清口大鼓。其代表人物眾多,光是流派就有金派、花派、蘆派、白派等,代表人物有著名的金萬昌,花四寶、花五寶等人。
四、 京韻大鼓和相聲行業(yè)的愛恨交織京韻大鼓和相聲行關(guān)系一直很密切,這中間有合作也有競爭。相聲演員有的段子里就經(jīng)常學京韻大鼓,像魏文華的《學大鼓》學了劉派、白派和駱派三種唱腔。侯寶林的《改行》則拿劉寶全和劉派唱腔作為重點學唱內(nèi)容。劉寶全當年和李德钖曾經(jīng)同臺,白云鵬和侯寶林、戴少甫等人也曾同臺,戴少甫在被袁文會手下毒打時,年過花甲的白云鵬曾奮力用身體護住戴少甫。白鳳鳴曾經(jīng)是中央廣播說唱團團長,侯寶林、劉寶瑞、郭啟儒、郭全寶和馬季、唐杰忠等人都是他的骨干下屬。駱玉笙和馬三立的交情延續(xù)了幾十年,她還曾點撥魏文華等柳活兒見長的相聲演員。作為曲協(xié)主席,她更是直接領(lǐng)導了相聲界。有合作就有競爭,京韻大鼓和相聲行業(yè)也曾有過競爭關(guān)系。這中間最著名的就是攢底之爭。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的雜耍園子里,京韻大鼓一直是鐵打的大軸,劉寶全、白云鵬、林紅玉和駱玉笙都是各個園子的攢底,相聲演員再有名再有本事也只能在壓軸出場,而且收入還差了幾倍。李德钖、張壽臣和戴少甫都曾先后攢底,但都是京韻大鼓演員臨時不能上場代為攢底,收入還是壓軸的收入。直到侯寶林時才第一次完成相聲對京韻大鼓的逆襲,他憑借自己的名氣和本事取代年老的林紅玉成為攢底,而且收入也是攢底的標準。正因為此,張壽臣夸獎侯寶林為相聲行立了大功。解放后京韻大鼓藝人駱玉笙一度擔任曲協(xié)主席,相聲演員則直到近些年才由姜昆完成行業(yè)逆襲成為曲協(xié)主席。不過,相聲行業(yè)和京韻大鼓行業(yè)的這種競爭是曲藝內(nèi)部的良性競爭關(guān)系,雖然近些年京韻大鼓有些式微,但相聲行業(yè)則用相聲的形式讓京韻大鼓保持著一定關(guān)注度。相聲行業(yè)里有不少演員都是京韻大鼓的高手,如馬志明和魏文華等人,而馬志明的《黛玉焚稿》《探晴雯》則是他的大鼓代表作。這也是兩個行業(yè)之間上百年情誼延續(xù)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