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喜劇性的本質,早在古希臘時期就已經開始探討。
亞里士多德從他的摹仿論出發(fā),認為“喜劇是對于比較壞的人的摹仿,然而‘壞’不是指一切惡而言,而是指丑而言,其中一種是滑稽?!眮喞锸慷嗟掳严矂∨c生活中的丑聯(lián)系起來考察,對西方美學長期認為喜劇的主角是丑的理論有很大影響。德國古典美學大師康德則從主體的感受出發(fā)研究喜劇的效果,認為喜劇感是“一種從緊張的期待突然轉化為虛無的感情”??档屡e例說有一個印第安人去參加宴會,在筵席上看到一個壇子打開時,啤酒沫噴出來,大聲驚呼不已。別人問他為什么驚呼,他指著酒壇說:我真弄不清這些泡沫是怎么被裝進壇子里去的??档抡J為,人們聽了這件事會大笑,笑的原因并不是認為自己比這個無知的人更聰明,而是由于緊張的期待突然轉化為虛無,在緊張的期待中得到的卻是印第安人這樣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回答??档碌目捶ㄖ赋隽讼矂〉男睦硖卣?。黑格爾認為,喜劇矛盾根源于絕對精神發(fā)展中感性形式壓倒了理性內容,表現(xiàn)出理性內容的空虛。這種觀點雖然從屬于他的唯心論體系,但是里面包含了辯證法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