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茨·約瑟夫·海頓r Franz Joseph Haydnr (1732.3.31—1809.5.31)r 維也納古典樂派的奠基人,交響樂之父,出生于奧地利南方靠近匈牙利邊境的風景秀麗的羅勞村。
海頓是世界音樂史上影響巨大的重要作曲家,他也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第一位代表人物,一位頗具創(chuàng)造精神的作曲家。r 海頓的音樂幽默、明快,含有宗教式的超脫,他將奏鳴曲式從鋼琴發(fā)展到弦樂重奏上,他是器樂主調(diào)的創(chuàng)始人,將傳統(tǒng)對位法的獨立聲部完全同化了,將主題發(fā)展自行展開。后期他訪問英國,受到諸多音樂才子的影響,開始產(chǎn)生旋律優(yōu)美的抒情色彩,出現(xiàn)類似巴洛克的風格。他用弦樂四重奏代替鋼琴,用管弦樂代替管風琴,創(chuàng)造了兩種新型的和聲演奏形式。r 海頓G大調(diào)第九十四號交響曲《驚愕》,是海頓最為著名的交響曲之一,與海頓的其他幾部交響曲被認為是古典交響樂的豐碑,樂曲中充滿了生機盎然的民間歌舞氣息和明快歡樂的情緒。r 關(guān)于《驚愕交響曲》的創(chuàng)作,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
1791年的倫敦,聽音樂會是王公貴族紳士淑女們的一種社交禮儀,各個皇室貴族不管喜不喜歡音樂,為了面子都要出席音樂會,每每在樂隊演奏時打瞌睡。幽默的海頓知道后,寫出了這部《驚愕交響曲》,據(jù)說海頓本人曾說這樣的話:“那會叫女士們受驚地跳起來?!彼室庠诘诙氛轮邪蚕槿岷偷娜踝嘀笸蝗患尤胍粋€全樂隊合奏的很強的屬七和弦。r 新作品演奏那天,音樂廳座無虛席,大家都想見識一下這是什么音樂。當樂隊演奏到那段旋律時,那些睡著的紳士貴婦們果然從睡夢中驚醒,以為發(fā)生了什么重大的事情,甚至想逃出劇場。樂曲演奏完了,大家恍然大悟,海頓和觀眾們都開始哈哈大笑。這部交響曲因此而成名,于是后人也就給此曲冠以“驚愕”的標題。r 樂曲的第一樂章速度很快,感覺輕巧流暢。第二樂章速度變慢,開始部分是弱起,非常輕,沒有什么變化,剎那間樂隊用最大的音量演奏,爆發(fā)出強烈的聲音,定音鼓猛烈地敲擊,模仿驚雷的聲音,狠狠地將打盹的貴族嚇了一跳。樂曲第三樂章是小步舞曲,輕快活潑,音樂詼諧富有活力。第四樂章速度變得更快,好像是人們在歡快地舞蹈。r 海頓一生追求平靜安逸的生活和力圖保持受人敬愛的地位,所以他被看做唯命是從、卑躬屈節(jié)的人。海頓不像莫扎特那樣,敢于同封建勢力進行斗爭,更比不上貝多芬,英勇主動地向黑暗現(xiàn)實發(fā)動猛攻!海頓就是海頓,他雖有時對屈辱的處境感到痛苦,卻能安于現(xiàn)狀,自得其樂。他的音樂風格正如他的個性:樂觀、親切、真誠、爽朗、幽默。r 在弦樂四重奏中,他采用“說話的原則”,即各聲部彼此像交談般地呼應(yīng),既有清晰的旋律,又有復調(diào)的美感。莫扎特說:“從海頓那里我才第一次學會了寫作四重奏的真正方法。”在交響曲中,他“確立了以短小動機加以動力性展開的奏鳴性發(fā)展原則,廢除了數(shù)字低吟的傳統(tǒng),以及開始確立了近代管弦樂的編制和配器原則”。這些,都給予莫扎特和貝多芬很大的啟迪。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