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社會因素、社會競爭的壓力、文化傳媒引起的認知問題、家庭因素、環(huán)境角色的變化引起的心理不適應、教學內容的影響人際關系的影響個性因素等。
(一)社會因素。
1、文化、傳媒引起的認知問題。當代大學生處在大眾傳播媒介日新月異的時代,多種文化背景、多種價值選擇的社會。大學生求新求異的心理使得他們面臨追求與現(xiàn)實的格格不入。面對紛繁復雜、良莠共存的信息,缺乏辨別能力和辯證思維的指導,給大學生思想及行為帶來了消極影響。長時間的心理失調必然給心理素質帶來不良影響;
2、社會競爭的壓力。隨著社會各項改革的深入,競爭在人才培養(yǎng)和就業(yè)制度上的引入,使高校大學生面臨著各種競爭的壓力。如:就業(yè)壓力,公考及考研的壓力,住房制度的貨幣化以及社會在用人上的不正之風帶來的壓力等等。一系列的競爭對于大學生無疑是一種挑戰(zhàn),一些意志薄弱的學生遇到種種挫折的時候,他們就可能產(chǎn)生消極的心理狀態(tài)。同時,市場觀念也給大學生的心理發(fā)展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功利化和實用化的價值取向是部分意志薄弱、道德水準不高的學生出現(xiàn)了政治信仰危機和道德滑坡。(二)家庭因素?,F(xiàn)代心理學研究證明,家庭環(huán)境對人的一生發(fā)展會產(chǎn)生重大的影響,特別是早年形成的人格結構會在以后的心理發(fā)展中打下深深地烙印。家庭不和、父母離異、親子關系緊張等因素容易造成孩子出現(xiàn)自卑、痛苦、嫉妒、逆反等不良心理反應。許多家長望子成龍的心切,把子女的學習放在中心地位,而往往忽視了對子女的能力、興趣、需要的理解。這種大學生在日常交往中往往缺乏適應社會、適應生活的能力。雖然在性格上可能表現(xiàn)出誠實、禮貌、細心,但在人際關系中往往表現(xiàn)出羞怯、自卑、敏感、對人容易屈從。有些家長用過分情感滿足孩子的需要,唯恐孩子受到什么挫折。這種大學生將會形成在人格上的依賴性格,遇事退縮、缺乏同情、情緒不穩(wěn)定,自制能力和自信心差,易受到別人左右。有些家長對子女的行為放任自由、很少約束。這種大學生很可能在人際交往中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尊重他人,很難適應集體生活。那些來自貧困家庭的大學生,則更容易自卑、自信心不足,甚至認為社會不公,命運不濟的心理。(三)學校因素。第一、環(huán)境、角色的變化引起心理不適應。進入大學后,學生開始過獨立的但又是集體式的生活。在生活上從父母包辦到生活自理,從而產(chǎn)生了一種不適應感。大多數(shù)學生第一次遠離故鄉(xiāng)和親人而且時間一下子長達一學期,沒有父母的呵護,在加上“學習感到困難”、“生活條件差”、“生病”等。他們的情感出于失落狀態(tài),有深層挫折之感。第二、教學內容、方式和過程的影響。進入大學后,“自主式”的學習取代中學時代的“填鴨式”。過去的學習“尖子”要面對文體特長、社交能力、組織才干、眼界學識,很容易產(chǎn)生巨大的心理落差。第三、人際關系氛圍的影響。一個大學里的同學來自不同地域,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價值觀念不盡相同,其個性、習慣的差異更是突出。有些大學生因缺乏交往技巧和能力,就會處于一種“被疏遠”狀態(tài),便會產(chǎn)生一種緊張感,心中不愉快、煩惱,甚至有產(chǎn)生敵對、憎惡的態(tài)度。第四、不健康的校園文化的影響。在高昂的主旋律背后,也會有不良文化輻射到校園。追星狂熱、追逐時髦、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牌桌酒樓、花前月下等,這些校園消極現(xiàn)象嚴重影響大學生的健康成長,使得一些大學生變得頹廢而無朝氣。(四)個性因素。青年時期是人的一生中心里發(fā)展變化最激烈的時期,心理沖突時有發(fā)生。心理沖突對個性的直接影響就是心理壓力,處理不好會使人陷入無盡的困惑和苦悶之中,影響心理健康。大學生在心理發(fā)展過程中,自我認識還不全面,自我控制能力還較弱,自我評價不客觀。有的只看到自身的長處,自以為是;有的只看到自身不足,信心不足;有的對自己期望過高,麻木自大;有的對自己不抱任何希望,混時度日;有的甚至對自己一無所知。心理承受能力低,自我控制能力差,生理早熟與心理滯后之間的矛盾,少數(shù)學生的生理缺陷等諸多因素在有些同學身上一旦關系處理失衡,必將嚴重影響其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