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棋盤和棋子:國際象棋是由兩方對下,以把對方的王‘將死’為取勝。
國際象棋由白方先走,而后雙方輪流走棋,直到對局結(jié)束為止。
1、國際象棋的棋盤是一個正方形,等分為64個方格,因此又被稱為“64格”。這些方格有深淺兩種顏色,交替排列。深色的方格稱為黑格,淺色的方格稱為白格,棋子就放在這些格子中移動。擺放棋盤時,須使每方的右下角是白格。
2、國際象棋的棋子通常是立體造型,一共32個棋子,黑白雙方各有16個棋子,淺顏色棋子一方稱白棋;深顏色棋子一方稱黑棋。每方棋子分別是:王(1個)、后(1個)、車(2個)、象(2個)、馬(2個)、兵(8個)。
二、每種棋子的走法:
1、王:橫、直、斜都可以走,可進(jìn)可退,但每步僅限走1格。(王車易位時除外)。
2、 后:橫、直、斜都可以走,可進(jìn)可退,格數(shù)不限,但不能越子。它是所有棋子中威力最大。
3、 車:橫、直都可以走,可進(jìn)可退,格數(shù)不限,但不能斜走,也不能越子。
4、 象:只能斜走,可進(jìn)可退,格數(shù)不限,但不能越子。每方各有兩個象,占白格的稱白格象,只能在白格里走;占黑格稱黑格象,只能在黑格里走。
5、 馬:走法有點特別,先橫走或直走1格,再沿離開原在格子的方向斜走1格,合起來為一步棋??梢栽阶?,可進(jìn)可退,也沒有“中國象棋”中“蹩馬腿”的限制。
6、 兵:只能向前直走,不能后退,而且每步只能走1格。但在初始位置的兵,第一步可以選走1格或2格,以后每步只能走1格。兵的吃子方法與其走法不同,它只能向前斜進(jìn)1格吃掉對方的棋子,所以它是直進(jìn)斜吃。國際象棋起源于古印度,至今見諸于文獻(xiàn)最早的記錄是在薩珊王朝時期用波斯文寫的。據(jù)說,有位印度教宗師見國王自負(fù)虛浮,決定給他一個教訓(xùn).他向國王推薦了一種在當(dāng)時尚無人知曉的游戲.國王當(dāng)時整天被一群溜須拍馬的大臣們包圍,百無聊賴,很需要通過游戲方式來排遣郁悶的心情.國王對這種新奇的游戲很快就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高興之余,他便問那位宗師,作為對他忠心的獎賞,他需要得到什么賞賜.宗師開口說道:請您在棋盤上的第一個格子上放1粒麥子,第二個格子上放2粒,第三個格子上放4粒,第四個格子上放8?!疵恳粋€次序在后的格子中放的麥粒都必須是前一個格子麥粒數(shù)目的倍數(shù),直到最后一個格子第64格放滿為止,這樣我就十分滿足了. “好吧!”國王哈哈大笑,慷慨地答應(yīng)了宗師的這個謙卑的請求.然而等到麥子成熟時,國王才發(fā)現(xiàn),按照與宗師的約定,全印度的麥子竟然連棋盤一半的格子數(shù)目都不夠.這位宗師索要的麥粒數(shù)目實際上是天文數(shù)字.許多學(xué)國際象棋的人都以為,國際象棋起源于印度。這源于英國人威廉·瓊斯1790發(fā)表在《亞洲研究》上的“印度象棋”一文。西方學(xué)者大多贊成他的觀點。因為那時候的世界文化就是英國文化。